分卷阅读107(2 / 2)
“你自谦了……”杨太后摇手打断了戚夫人的自谦之词,转而对春来说道:“想来此时,慈安姐姐正在礼佛,你领着戚夫人,和宝儿、贝儿一起去给慈安姐姐请安。”
戚夫人是个聪明的女人,她一听杨太后这么说,就明白接连来要谈的事,不适合她听,便急忙起身行了礼,跟着春来、以及不怎么情愿的朱淑娖、朱淑婒二人一起离开乾清宫。
几人走后,秋去和冬果也退出暖阁、守在了殿门外。按说清场过后就该开始说正事的,不过奇怪的是,杨太后并没有直接说正事,而是问起了戚承志的幼子。
“哀家记得戚将军有一子,与皇帝相当,要是戚将军舍得,不如送进宫,当个伴读,与皇帝作伴如何?”
这明显是恩赐的话语令戚承志傻眼了,好半晌才语气激动的道:“承蒙娘娘厚爱,下官一定让小子好好伴驾,陪伴陛下。”
杨太后微不可见的点点头,这才开始说正题:“戚将军你是山东蓬莱人,哀家问你,这海禁一事是好是坏?哀家到底是该继续海禁,还是撤了海禁。”
闻言,戚承志脸色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暖阁内一时无声,所有人,包括小皇帝朱慈燐都将目光放在了戚承志的身上,让戚承志倍感压力。
过了半晌,一直眉头紧锁的戚承志脸色转变为坚毅。他拱着手,恭敬对杨太后和坐在她身边的朱慈燐小皇帝说道:“娘娘,陛下,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自然是真话!”杨太后懒得搞‘何为真话?何为假话’的装逼行为,直接斩钉截铁的问道。
“既然如此,还请娘娘、陛下恕臣无状。”戚承志语速不快也不慢的说道:“□□时期,倭国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倭国诸侯,就组织倭寇(即武士、商人、浪人的统称)到来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爷为防沿海倭寇作乱与海盗滋扰,便下令延续自元时就有的海禁。”
明早期海禁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也就是禁止当时的华夏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
海禁之事说起来有利也有弊,利方面来说就是起到了自我保护,但却使国人的眼界越来越狭窄,也大大阻碍了中外的交流发展。
到了明隆庆年间,中枢朝廷倒是调整了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只是到了永乐年间,倭寇再次在沿海作乱,海禁再一次开启,到了嘉靖年间,更是进一步加强了海禁政策。别问杨太后名下的商船是怎么出海的,呵呵,对于真正特权阶级的人来说,海禁有等于无,海禁禁的只是民间的商人和外国来华经商的商人罢了。
当然明面上是这样,但私底下嘛,就如杨太后让夏时安排人手、将大批丝织瓷器贩往欧洲各国一样,与大明官员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商人们中也有暗中这么做的,不然走私商人又怎么想到利用海运北上给后金鞑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