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0页(2 / 2)

加入书签

提到山泉,不得不说上一句,泉水作用可大了去了,不然姜家嫡支的人也不会大老远跑来鹤溪县上打着探亲的名义去找他们姐弟买山。

这一世人好茶,像姜老太爷和姜老太太没事儿就爱品茶,对于茶道,赵平安就是个门外汉,只知些皮毛,姜鱼林倒是在行,一手茶艺耍的如云似水。

最难得的是姜鱼墨在茶艺上也能做的像模像样,或许是跟他性格有关,毕竟他经常跑去老太太那蹭吃蹭喝哄他们开心,耳濡目染之下也练就了一手好茶艺。

对于煮茶烹的水的等级赵平安还是有大概的认知的,《茶经》有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他爹娘买山的时候也只是为了给后代们留下些财产,退而求其次,挑的不是最好的,本想着日后哪怕家业败了也不至于活不下去。

这山上原本只是种了些果木,并没有泉水,这山里的泉是后来偶然间出现的,慢慢的水流才大了些,即便到了现在水流也不算大,不然这样的山也轮不上他们赵家。

赵平安之前还想着要不要雇个挑水工沿街卖水,都说物以稀为贵,这天然的山泉水总比自家的井水要好的多,好茶的人家也愿意买。

他还想着甚至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二十世纪的报纸一样,一订就是一个月甚至更久,本身这挑水工就是这一世人的一种职业,包括更夫、柴夫,前世没有是因为有水龙头,有钟表,有天然气、煤气、电磁炉……

总归那水流着也是流着,倒不如多挣些钱,他自己雇几个人或者承包给人,他们姐弟俩总不能老靠着收租过日子,他日后要科考,那花费的银钱可不是一点半点。

都说穷秀才,穷秀才,为什么叫穷秀才,到底还是因为科举花费高,书纸笔墨,上下打点,哪个不花钱?电视里进京赶考的书生总是囊中羞涩靠人接济,还因此与青楼女子一夜生情,拿了人家的卖身钱去科考,再引出后面种种……不是没有原因的。

哪怕是这世他去书院学习一年都得个七八两银子,还不算给夫子的节礼,杂七杂八的算起来也得十几两了。

他们在县上算是大户,寻常人家一年可拿出来这么多银钱出来给孩子上学。

赵平安觉得自己太难了,别人十岁可能脑子里想的是玩什么,吃什么,他十岁就得操心以后的事,这说明了什么?

心理太成熟不见得就是好事,起码他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不过赵平安更知道,相比于更多其他人,能投到赵太太肚子里,他算是幸运的。

话糙理不糙,投胎果然是门技术活。

六月底,三人在姜家门前下了车,由正门入,姜家早就给收拾好了厢房,除了他们带来的一堆行李之外,李程文背后背着的巨型竹篓子更加引人注目。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