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页(2 / 2)
“这是易先生告诉臣的,易先生说他少年之时凡是读书做学问的地方,都贴着这样两句话。”韩墨初展开一柄折扇,细细的将墨迹扇干。
“子冉不是说,易先生是天人么?天人也要读书么?”顾修皱眉疑惑道。
“臣想来,不管天人还是凡人,大抵是都要读书的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顾修在听见这八个字的出处后,竟然在这简单直白的词句中读出了几分深意:“易先生说的,想必是没错的,就依子冉所说将这八个字悬于各地学塾之中,还有京中的门厅之上。”
*
作者有话要说:
易先生:万万没想到,啦啦啦啦啦~~~
第一百八十九章 铁头
载盛六年, 七月初秋。
位于京中的学宫正式挂牌竣工,整座学宫占地近三百余亩,可同时容纳五千学子在此求学起居, 学子们无论贫富贵贱, 在学宫中的一切花销使费都由国朝供应。
六部之中也设了专岗, 学子们只要出了学宫的大门便可到相对应的职能部门中找到相应的差事,学宫开立第一年, 所有举子出身的学子可以报考恩科, 也可以报考学宫,不违国朝则优取仕的初衷。
至于那些巡游天下的督官郎校们,也由当年恩科新晋的进士们,改为每年随机抽选的各地百姓,那些被选中的百姓一旦发现地方官有贪腐懒政,官官相护之事,可直接入京面圣,无需任何关卡。
大周中原的平民百姓之家无不欢欣雀跃, 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家的孩子有朝一日能由国朝亲自出资栽培,更不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还能为国朝督官。
那些历经三朝的老人们都说,能生在载盛一朝是多少辈子俢来的福气。在天子顾修登基之前,看似繁华强盛的大周又有多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短短十几年光景,整个国朝上下覆地翻天,士农工商尽皆兴旺, 此乃真盛世也。
***
淮南道,广陵府, 江阴县。
一日大清早起, 两名衙差将一张红底黑字的告示张贴在了县衙外两丈开外的公示牌上。
“诸位乡亲, 诸位父老,停一停,站一站,县丞老爷有话说。”其中一个拿铜锣的小衙役围着公示牌附近敲响铜锣,以此聚集路过此地的贩夫走卒。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