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页(1 / 2)
严素光:“可以。”
周洵和林宁宴皆不言语,意思是表示赞同,文靖安看无人表态,继续说道:“当然,其他项目也不能荒废,工业化进程不能等,我们能等西海人不会等,周大人和林大人还有去过西海的诸位大人都知道,那边完全是一年一个样,要是我们在这里等五年再开始,到时候西海人的战船就要开到我们的港口了。”
他的意思是原本开了头的水泥厂、纺织厂、炼油厂等等可以组成一套工业体系的项目不能停止,起码要在他们这个工业区建起相对完善的各种行业体系,问题在于这里边的花费是不可能再得到朝廷的资助了,更不能挪用那二十万两的预算,只能他们自己想办法。
这里就突出了建立农事处的好处,这不是一个流于表面突发奇想而来的假衙门,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行政部门,最直接的体现是文靖安他们可以用农事处的名义来做“财政主体”,比如陈崇章之前不是担心获取太多的盐利会害到他们家么?现在他们可以把盐利直接转到农事处的头上来,把炼盐厂的“股份”也转到农事处来,文靖安和严素光已经算过了,盐厂利润户部拿走三成,当地官府和陈家拿一成,剩下的都可以转到他们手上,这里每年大概可以给他们带来十五万两银子的进项。
另外一个就是《新华月报》的收益,但一份报纸顶了天也就那点市场,加上广告费每年能有个一万两银子算多了,只能说聊胜于无。
剩下的就是文靖安之前设想的味精、火柴、肥皂之类的收入,这个要慢慢打开市场,等老百姓接受之后就会有很好的利润。
最后就是依靠化肥厂和农药厂的利润了,这一项明年一开春指定能赚钱,有了这次秋收的证明和报纸的大肆宣传,东南那些州郡的大商人已经跟他们预定了上百船的量,就等着明年春耕开始销售。
文靖安可以借着这些钱来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不至于干着急,白白浪费最好的时间导致落后于人。
于是,这一次的会议就根据文靖安的说法制定了他们农事处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五年内,争取全国粮食产量翻一番;五年内,工业化进程得以推动,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可以总结为“一个计划,两条路线”,以此制定各种具体的方案,所有的预算、工作和努力都是为了该计划的最终实现。这是重点,以后有人想要进农事处工作,很有可能要先回答这道考试题目。
在“一计两路”的基础上,文靖安也考虑到人才和研发的重要性,现在已经不可能光靠他一个人主导技术发展了,要有更多的各领域人才站出来,提出他们的见解,执行他们的方案,扩展各个工业门类,查漏补缺,逐步完善,故此,第一次会议结束之后不久,周洵第二次出使西海。
这次的主要目的是派遣更多的留学生出去以及招揽更多的西海技术人员回来,在“师夷洋技”的基础上发展自主创新。
第168章 矛盾 无愧于心掩耳盗铃
周洵这次出海林宁宴没有去,倒是韩延派了几个太医院的医官跟过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