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8页(1 / 2)

加入书签

众考生齐声应是,王所思道:“出发!”

考场还是老地点,什么流程文靖安已轻车熟路,搜身进场交供单领答题纸,只是这次他把供单交给学政官时,这位三品大员看了他的名字,眼神忽变,心里响起一个声音:这便是头场案首?

学政官将答题纸压了压,特意打量文靖安。

他第一眼看到文靖安觉得有些疑惑,怎么感觉这位少年儒生似曾相识,倒像是在哪儿见过?

当文靖安也看他时,他才恍然醒悟,原来头场的时候,文靖安抬头看过他一眼!

三千多考生人数是不少,但鲜有人敢正眼看他,文靖安是其中一个,给他留下了印象。

老学政心里自然而然响起一个声音:“原来是此子。”

遂将答题纸给了文靖安,又给了文靖安一个饶有深意的眼神。

文靖安只当是寻常检查,不做其他想法,拿了答题纸,由监考官领着去新的坐位,这次他分到的座位就不是地字廿八,而是天字第九,重新分配座位也是为了糊名,防止阅卷官和考生勾连作弊。

提覆与头场相比就简单多了,回归了老套的科举道路,考一道四书文、一道五经文外加一首试帖诗,而为了体现院试的非同凡响,四书文和五经文都是截搭题。

四书文题目是:尧、舜帅天下以仁,臣事君以忠。

前半句出自《大学》,后半句出自《论语》,从题干看前后句有一定的意思关联:尧和舜以仁政来统治天下。臣子应该以忠心侍奉君王。

不消多说,又是一道循规蹈矩的四书文,歌颂远古圣君贤臣,转而引述到当今皇帝和朝廷一干“忠臣”,然后再重点强调自己如果做了官,一定是天下第一大忠臣,那就完全切合题意。

五经文便有些牛头不搭马嘴了,题目是:潜龙勿用,谓我何求?

前半句出自《易经》,后半句出自《诗经》,咋看之下确实风牛马不相及,但从前一题四书文的解题方法中可以窥见出题者也就是那位学政官的出题思路——将两句话的意思前后联系起来。

潜龙勿用是《易经》第一乾卦的象辞,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卜到了这一卦,我们就要低调隐忍,先做好充足的准备,等待时机厚积薄发!

谓我何求的意思是问我在追求什么,或者说问我在追索什么东西。

前后句联系起来,可以这么理解:别人问我隐忍不发是为了追求什么东西?

如此一来文靖安脑海里瞬间出现无数古贤先圣的例子。

帝王方面的有卧薪尝胆啦,将军方面可以说韩信受□□之辱,况且背过《孟子》的他瞬间就想起那段放在前世也是必背的古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