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页(1 / 2)

加入书签

但这足以让清河郡的百姓高兴了,尤其是农人们,他们很多都听说了崔家种出来了“福种”,能让小麦亩产提高一倍,各地地方官也都派人打听具体“换种”的事。

崔家表示清河郡的百姓第一年的“福种”的兑换等量即可,也就是说你拿一斤麦子就可以换一斤种子,崔氏发出消息,每个县或者镇可以派几个代表过来换,因为要限量所以得带着可以证明身份的文书。

一时之间东武城热闹了起来,清河郡各地得到消息的都派了人过来,甚至有几个县是地方官亲自带着农人代表过来换种。

渐渐的整个桐州也传遍了,崔氏放出消息,今年种植不多,得等明年才能给外地的人换种,但外地换种的条件却不能和本地人一样了就按照正常换种的比例兑换,这也算给同乡的福利。

崔氏在换种时把崔教授传授的耕种方法也传了出去,并且表示耕种“福种”的农人明年可以自由跟别人换种,这样能更快扩大推广范围。

一时之间崔氏“仁善”的名声在清河乃至桐州达到了新高度,百姓原本对世家的畏惧,都添上了几分真心的敬意。

崔氏耕种发现了“福种”这是于国于民的大好事,清河郡郡守亲自来拜访崔教授,话里话外都是要上报朝廷给崔氏请功。

当然了这也是算他的政绩,可惜崔氏名望地位都不是他摆布的,不然可操作空间更大。

崔氏大祖房都挺满意,年前损失的名声不但回来了,还更胜一层,得到升官的族人也算是增强了族里的政治力量。

崔教授对于“请功”压根不在意,如果可能他甚至都只想悄咪咪推广,但这个年代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说法,所以郡守要上报他也乐得省事儿。

崔氏小麦“福种”亩产达到二百斤,这在长安的政治圈儿引起了一小波轰动。

长安的大多数权贵们对于一亩地产多少粮食其实是不清楚的,他们惊奇的是崔清这老小子真回家种地了?还种出来了名堂?

而另一部分了解民生的例如长公主和皇帝陛下,他们考量的就多了。

长公主更加惋惜没有把崔氏握在手里,这件事对提高她的“民意”支持度有着大大的好处,而皇帝除了高兴,更多是庆幸这事儿没便宜他小姑姑。

最近太子参政,朝堂里出现了更多派系,外戚们看皇帝太软弱,有一部分开始投靠外来的“皇帝”了。

崔氏送到长安的三千斤“福种”怎么安排,很多人的意见不同,最后长公主拍板都交给皇庄的农人,等明年收获更多再向各地推广。

另外一件事就是,进献“福种”这种事应该赏赐的,但人家崔清提前说了,他一门心思种地读书,不接受加官进爵。

最后经过运作下来,崔氏得到了个“耕读传家”的楼牌,外加崔氏几个地方官儿升了一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