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1 / 2)
难道,这还不够?
来秦国为嬴政效力之前,在故国楚国也只是个小吏的李斯更明白嬴政的意思:“陛下的意思应当是,从学室出来的小吏除了断案之外,似乎并不具备处理更复杂事务的能力,于官场中上升的可能有限。”
也即是,从学室出来的小吏大部分都不具备治国的才能。
秦国武将频出,却似乎并不具备培养出治世能臣的条件:历代秦王身边出名的能臣,基本全是从其他国家投奔而来。如张仪,魏国人;范睢,魏国人;吕不韦,卫国人;尉缭,魏国人;李斯,楚国人……
但要让李斯来说的话,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并非学室的教育真有多大的弊端,也不是秦国的贵族、百姓真就没有其他国家的人聪明。
造成这一切的真正原因,其实是秦国的军功制度。
他见嬴政认真看着自己,开口道:“诚然,学室出来的小吏极少有脱离小吏身份,进入官场,成为县尉、县丞等正式官员的人,这也许和小吏只学习秦律有关,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即便学室的学生学成出师,可以到官府担任小吏,可一旦发生战争,小吏也与寻常百姓一般必须穿上甲胄去前线打仗。”
战场是个绞肉机。
李斯也许不知道这个比喻,却也明白:“从学室走出的小吏走上战场后,往往因为其身体素质不如其他时常劳作、训练的秦人好,在战场上的死亡率往往更高。”
很多有潜质的小吏,往往去过战场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尉缭明白了嬴政的意思,也跟着开口:“历史上有名的治国能人,几乎每一个都花费了大量时间在书本典籍上,秦国小吏却并没有沉下心研读圣人典籍的机会。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也必须花在锻炼自身以备随时进入战场拼杀。”
王绾也明白过来:“律法向来只能治人而不能治国,可其他圣人典籍,朝廷并未命人抄录下发给各个郡县,百姓穷困,自己无力花钱购买也无处接触,没有给百姓提供条件,百姓自然无法长成陛下想要的模样。”
李斯补充道:“而且想要学到可以治国……不,哪怕仅仅只是治理一个郡、一个县的程度,也需要十好几年时间学识与见识的积累,可若是进入学室学习秦律,聪明的百姓甚至一两年就能达到合格标准,成为让人艳羡的小吏。在兵役的威胁下,不太可能有人愿意让自家孩子去学前者。”
毕竟说不准什么时候,孩子上了战场就回不来了。
王绾点头:“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如今的秦国只怕是培养不出陛下想要的人才。即便攻打下其他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吃下他国土地与人口,推行秦律与军功制度也势在必行。”
除非,秦国废除如今的军功制度。
可偏偏军功制度才是秦国强盛的关键,若是废除,无异于主动拱手奉上大好局面。
嬴政皱眉:“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