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6页(1 / 2)

加入书签

对于人类而言,空间站的生活环境首先就比不了行星上,而且在空间站建设宜居环境是需要颇为破费的,尤其是空间站内的空间可谓寸土寸金,买不起空间就只能住在二楼开窗都能碰到居住区天花板的压抑环境里。只有像诸如莫里茨·瓦格纳的富人,才能负担得起住在真正宽阔的高档居住区里,享受跟在行星表面差不多的居住体验。

何况那些空间站距离“中心”有多远,没体验过的人绝对是没有概念的。就拿在木星各个卫星的空间站举例,那里也算是居民比较多的地方了,但仍然距离地球有五个天文单位,那可就是七亿多公里呢。倘若没有私人的通讯虫洞,那就会跟地府有四十多分钟的延迟,起码就意味着无论看地月圈的什么节目,都比别人晚快一个小时了。

对于火星公民而言,这可能还好一点儿。因为火星经济圈本身就有充足的居民,足以吸引和形成自己的本土娱乐产业,没钱买通讯虫洞的带宽又不想有延迟,也可以只看本土出产的节目。只不过质量可能比地月圈的稍微差一点儿,毕竟地府建是在地球内部,文化中心自然也就更偏向地月圈。

但是除了火星基地的附属空间站之外,就没有别的远离地月的空间站有那么多居民了。围木星圈的空间站确实也有不少居民,尤其是在当地从事星际工业工作的职工也有不少消费能力,但事实却是近几年当地空间站出品的电影和游戏,全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噱头弄得挺足,但是实际出来之后连当地人都不怎么买账。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空间站居民本身并没有形成与行星人隔离的文化。大家的模因本质上都还是曾经地球时代的地球人,在能够接收到“大部队”信号的时候,自然也没有自创新派的必要了。

而就算有钱买得起通讯虫洞的带宽,能无延迟地上网了,却还是解决不了数以天文单位计的物理距离。除非是有钱到地府通行证的价格都不在乎了,否则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怎么着也得偶尔跟朋友见个面吧?倘若一方住在地月圈附属空间站,而一方住在地球,那来回的旅费都快赶上空间站一个月的房租了——所以也别以为姜祎成破产后经济能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她是资产量比普通人低得多(都低成负数了),但就冲那点儿可支配的飞船资源,都是真正的普通人负担不起的。

就算是付的起旅费了,自己能正常地去跟朋友聚会了,那也还有买不到东西的问题。在地球上失业,是手里没钱没法进行充足的实体消费,而在空间站有工作有钱了,却会发现很多再地球上买的到的东西现在反而买不到了。这更容易理解,连人旅行都得花不少钱,商品运输就更如是了呗。

说白了还是因为,有钱人都住在行星上。建立了火星圈的祖传富豪自然住在火星上,而地月圈大集团的高层要么常年在地府,要么也是在地月附近的空间站生活。热钱在哪儿,资源就在哪儿,就算95%住在地球上的居民都是失业者和社畜,只要那5%的有钱人集中了资源,就不怕地球在地月经济圈的中心位置被其他居住地取代④。

而跟有钱人住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失业地球公民,靠政府发点儿福利就能苟活下去,虽然消费不起那么多商品也承担不起甚至仅仅地球范围内旅游的费用,但相比于空间站居民串门儿难、买不到东西,其实也是相差无几了。何况再地球呆着,至少网络信号好,天天盼、年年盼,盼着这辈子过了年限赶紧回地府,也不失为一种废人的合理选择。

失业,着实没什么丢人的。那些失业的地球年轻人还组织游行呼吁抗议,而地球时代出生的“公元人”都已经躺平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