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3(2 / 2)

加入书签

  很快,他就看到数位衙差举着牌灯巡视全场,身后两位军士高举着一快大木板子,木板子上贴着考题,面向考生巡回展示。

  考题一出来,考场上便想起了此起彼伏的喧哗声。

  “肃静!”跨刀军士拔出长刀,高声喝道。

  考场又陷入一片沉静之中。

  叶信芳也不去想考题的荒诞,赶忙将考题抄写在草稿纸上。

  院试比较坑爹的是,草稿纸只发了两张,与此相对应的,每场的封卷钱只收一钱银子。

  第一场一共有三道题,第一题照旧是帖经题,这是很常见的题型,就是古代填空题,给出首尾,空掉中间部分,这次考题出自《春秋》,没有太大的难度,但中间留白的地方太多了,考验记忆与书法。

  另外两道题就是标准的八股题。

  第二道题还算简单,题目是:君正莫不正。看着有点拗口,按照断句是:君正,莫不正。而它的意思是,如果为君者正直了,那么民众就没有不正直的。结合上下文语境,讲述的是君主如何教化民众。

  叶信芳不过略加思索,就有了破题的思路。

  而第三道题,简直坑爹之极,题目只有一个字:二。

  叶信芳看到的时候也差点叫出声来,乍一看还以为主考官学政大人在骂考生们二呢。

  但是古代科举考试是有教科书的,考题再难也都在四书五经之内。而一般来说,这类题目分为两种,长题和短题。长题是四书五经中选取一个长句作为题目,而短题选的是一个短句,比如“子曰”,这就是一个短题。

  而这个单独的“二”字,真的是丧心病狂了。四书五经中出现“二”字的地方,真的不要太多了。也许出题人自己也知道过分了,就特意点出出自《论语》。

  但《论语》中出现过“二”的地方有十四处,什么“周监于二代”、“赐也闻一以知二”……

  叶信芳在十四处里面一个一个的排除,最后确定为哀公对答里面那一句:“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因为这一个“二”,在大多数版本的断句中都是独立存在的。

  而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的是税收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哀公向有若询问饥年解决之法,有若建议其施行十分之一的田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