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7页(2 / 2)

加入书签

董氏抱起了匣子,“娘,那我回院子了。”

“去吧。”

董氏抱着匣子出门,信了相公的话,尽量别往娘身边凑,公公不喜欢的,她来的时候以为,公公在书房读书呢,没想到在屋里,虽然没看到也知道,公公要是没在屋里看书,娘刚才就让她进去了。

竹兰家的书房对于周书仁就是摆设,周书仁又不古代人,更喜欢随意些看书,看书本来就累脑子了,还要窝在书房多累,还是躺着舒服。

竹兰回屋子就和周书仁讲了,周书仁表示知道了交给老大办,这事对李家村是好事,不用交税,只要帮着种田就有粮食,上次竹兰家的六十亩地,好些人打听竹兰家什么时候再买地呢,都希望能帮着种地。

只可惜董氏的田地在李家村附近,要是在周家村,也能惠及周氏的贫困族亲。

董氏回屋子,相公去读书了,她整理着陪嫁,现在她不是小姐了,要自己动手整理,还好有心理准备,安慰了自己一番,动手整理了。

布匹按照陪嫁数量来的,分门别类的放好,用的脸盆,架子等送嫁妆的时候,婆子已经拿出来摆在新房用了。

主要是首饰挑出目前能带的,剩下的放好,一些头饰不是她白身娘子能带的,娘提前准备是为了日后的。

等都整理好了,挺有成就感的。

最后是压箱底的银钱了,有两箱银锭子,每箱二百两,一共四百两,还有一小匣子金元宝五十两,其中二百两白银是当初的聘礼,爹娘明面上陪嫁七百两,私下塞了一千两的银票子。

她的陪嫁,总价值是三千两。

陪嫁有姐姐给的添妆,主要是首饰,哥嫂给的真不多,因为哥嫂知道,作为老来女,爹娘一定不会少给陪嫁的。

其实她的陪嫁能有更多的,只是姐姐再嫁给姐夫,为了不被看不起,爹当年一口气把小一半的家底都陪送给了姐姐,她不大的时候,娘就教她管家,别看董家家底厚,可几个哥哥都看着呢,每年花销又大,一年真存不下多少银钱。

董氏不知道,书房的窗户开了缝,昌廉一直站在窗边看着呢,昌廉在观察着妻子的性子,见董氏自己忙碌,也没耍脾气抱怨,昌廉心里欢喜,能吃苦,不娇气,他越来越喜欢自己妻子了,起身往水壶里添了水,又拿了茶叶出来泡茶,等董氏回来就能喝到茶解渴,也有热水洗脸洗手了。

竹兰不知道新婚夫妻在互相试探,她在准备明天给董氏带的回门礼。

周书仁贡献出了他的手抄书,江南带回来的,县太爷书架上没有,竹兰把二嫂送她的屏风搬了出来,这还是周书仁为杨家换了机会,大哥二哥表示感谢,大哥送了自己找到的人参,二哥因竹兰喜欢屏风,二嫂动手绣了屏风,因为太费功夫,过年的时候才送过来。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