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9(1 / 2)
廊州赈灾的经过,保证了灾民的生计还用蝗虫挣得不少银钱,而这些银钱,尽数送去给了滇州赈灾。
书信中间,夹杂了一张千两银票,供李言卿运作雇人之用。
虽然翰林与内阁处理事情的速度不慢,奈何通信不发达,所有事情置办妥当,已经是一个半月过后。
华元帝见瑾瑜态度良好,说把钱赈灾就把钱赈灾,瑾瑜的形象在其心里又好上几分。
瑾瑜提的那点不算要求的要求,虽然有照拂同乡之嫌,但李言卿在职一年有余,口碑还算优良,提拔一下无可厚非。
而且瑾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办好赈灾一事,自然没有不应之理。
因此,华元帝便降旨撤换滇州赈灾监管官,把滇州原来的知府明升暗降,许多相关人等都从原来的职位调换。
滇州官场有了比较大的波动,李言卿顺势升迁至五品,加任临时副监管之职,直到赈灾结束。
华元帝又从国库拨出五万两,由新任监管官押运,五队禁军随行,去滇州跟孙奇护送的五万两汇合,。
华元帝给新任监管官的圣喻中,提到如果遇到力所能及的山匪,可指挥六队禁军配合当地军队,将其格杀勿论。
李言卿收到瑾瑜的信件,顿时喜上眉梢,对瑾瑜的感激之情无法言表。
认识一个有能力的翰林官果然靠谱,这么快就迎来了升迁机会。
没过多久,朝廷的赈灾队伍到达滇州,带来了升职的圣旨和文书,李言卿一连升了两级。
当即配合朝廷监管官进行赈灾事宜,中间抽空实施瑾瑜信中所述之事。
瑾瑜的名头,就这么从滇州慢慢蔓延开来。
时间进入十一月,廊州的赈灾事宜进入收尾状态,可怜滇州的灾民,刚刚才拿上赈灾银,还要面临粮食涨价的危机。
湘王听说瑾瑜送了五万两银子给滇州,心里说不上来什么感觉,应该是平衡了一些,这样就相当于他和瑾瑜与华元帝三方平分,谁也没有多拿。
瑾瑜对此毫不在意,他有个很能挣钱的妻子,送出去的五万,很快就能再回来。
倒是湘王跟柳振宁,看瑾瑜周旋在他们和华元帝之间,能捞到几万两银子还不招人嫌弃,坚定了拉瑾瑜入伙的决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