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80(2 / 2)

加入书签

  反观纪皇后一党,屡屡遭遇挫折,不进反退。

  好在得益于皇帝的平衡之道,过后总会大力扶持坤宁宫,倒还能与之抗衡。只不过,每每双方交锋,临江侯皇后母子皆有隐隐的力不从心之感。

  这源于高煦一直执行的低调策略,皇后一党能察觉到的,仅是东宫势力的一部分。诸如霍川等文武要员,都是秘而不宣的,以免刺激到昌平帝那根敏感的神经。

  皇帝到底是皇帝,硬碰硬绝对讨不了好。

  皇后虽不知道详情,但仅仅那一丝力不从心之感,就够她警惕的了,心底隐忧感始终挥之不去。

  这种情况下,东宫要添嫡子了,她如何能坐得住。

  皇后抬手,挥退了大殿中侍立的宫人太监,低声对两儿子说:“这次幸好陛下给太子妃赐了御医,她身体康健,不能继续闭门不出。”

  本朝以孝道治天下,皇帝皇太子更是天下表率。

  昌平帝好些,毕竟先帝太后都没了,他按规矩做足礼数,就没人能挑出刺来。

  东宫则不然,太子妃有孕但身体康健,若万寿节也不肯出席,孝道一事,便沾上污点了。

  夫为妻纲,这污点皇太子乃至东宫,都跑不掉。

  皇后以己度人,认为太子必会让太子妃出席的,这么一来,她便有了动手脚的空间。

  在朝堂,皇后一党势力比不上东宫,但换到皇宫内部,就并非如此了。

  宫权,皇后掌握了近二十年,即便几月前有丽妃横插一竿子,她也不算伤筋动骨。

  反之,太子不掌宫权,即便暗地里发展人手,无论是速度还是数量,也远远赶不上行事光明正大的坤宁宫。

  在自己的主场,皇后还是颇有自信的,只要太子妃出席万寿节大宴,她至少有超过五成把握。

  魏王闻弦音而知雅意,眸光登时一亮,忙追问道:“母后可有了安排?”

  “有了,这两天母后已准备妥当。”皇后点了点头,目含欣慰看一眼陈王,“这主意,关键之处是你弟弟给母后想的。”

  面前的是亲儿子,没什么好隐瞒的,于是,她立即把母子二人的布置详叙了一遍。

  这次,皇后并没有打算在大宴当中动手脚,而是将位置换到清宁宫通往大宴的两条必经之道上。

  经过柳姬一事,如今她很谨慎。左思右想之下,认为大宴的食物茶水以及人员等,必然会是东宫防守重点,与其在此处硬碰硬,她不如把换个地方。

  另一点,宫道洒扫,如今是归丽妃管的。这正是对方携皇帝口谕,硬从她手里抢去的宫务之一。

  丽妃接手的时候,虽远在行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