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页(2 / 2)

加入书签

类比吼叫信来说,毫不逊色。

南穗努力地应付了几个,最后甚至想举个牌子坐在座位上“不换工作,谢谢”。

在她挣扎了半个小时之后,国际药学会议终于如期召开,记者“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不断想起,留存本次的影像。

很快,南穗作为分享人上了台。

她用简单明了的图像阐述了ZG6分子的优化思路和目前的活性提高,再提了提了成药性改造的预想。

底下的人凝视着这个显得过分年轻的分享人。

她的面容相对其他分享人来说,稚嫩得令人不可思议,与她的年龄却十分相符合。

人群有些骚动。

但随着她逐渐地深入下去,原本的骚动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学者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断有笔尖与纸张摩擦的声音响起。

打破这片祥和氛围的,是一个人急促起身时人与椅子摩擦发出的尖刺声音。

“姜教授,我认为您最后的论述有问题!”

挂着相机的国字脸记者如是说道。

第22章 . 架药生尘 22 天凉了,该让杂志社破……

阮恭是个记者,任职于Y杂志,医药相关的一家著名杂志社。

Y杂志社著名在口碑的两极分化。

在新闻界倍受嘲讽,在外界却饱经赞誉,许多人视他们为“良心媒体”,称赞他们能说出其他媒体不敢揭露的所谓内幕。

开局一张图,新闻全靠编,再录下一些断章取义的语音,就能制造一个广为传播的新闻。

比如发言人阐述:中药对某种疾病有效果,患者知道自己吃了中药,焦急的心情得到缓解。

杂志社将最后两句话截下,新鲜的“新闻”就此出现。标题则为“某专家称:中药只有安慰剂效应。”

热烈的争辩就此激烈展开,从一个观点的辩驳上升到整体的论证,最后往往以互相人身攻击结束。杂志社推波助澜的手隐藏在幕后,带着因为争论产生的一波热度功成身退。

当攫取的利益足够多后,他们逐渐开始不满足于被动断章取义,开始选择主动出击,用记者精巧的话术,诱导会议发言人说出乍一听的确有歧义的话。

然后大书特书,仿佛记者痛心疾首于该药学专家不理智的发言,需要分享出来,让其他人一拥而上,将发言人从头到脚数落一遍。

即便他们完全不明白发言人话里的意思。

寻常的科研人员单薄的声音哪能抵得过千人的喧哗,还有在舆论场上风生水起的Y杂志社助力,科研人员的回应往往被淹没在潮水般的非议里。

科研人员大多以失败告终,再为Y杂志社的战绩添上一笔。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