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7页(1 / 2)

加入书签

只有那种中途迁居的百姓,身份才一时半会还难以确认。但确认身份也是时间问题。

实在是难以确认身份的,那就只能拿到临时的身份凭证,不过安居三代以后,也视同良民。

从一开始的等百姓主动登记,到官府慢慢再上门登记,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

人口普查本来就是一件极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所幸之前木析有意识的在做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加上新镇建立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做小型的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范围也只是一州之地的百姓,所以耗时六个月,看起来好像很慢,但其实算快的了。

木析看着人口普查最后的结果。

文岭县之前不算隐户,约是六千户人家,三万多人口。之后木析吸收隐户,开荒地,人口增长到了一万三千多户人家,五万多将近六万的人口数。

现在升级为了文岭州,加上原属的文岭县,文岭州下辖五个县,五个县人口各有不同,加起来大约是四万五千多户人家,十六万左右的人口数。

以现在宁朝的发展进度,这个人口数就是中原一些小点的府,都没有文岭州一个州的人口数量多。

但是文岭州的地理面积,实际上一点也没比内陆的小府小到哪里去。

本来承安府地理面积就大,承安府辖下的几个州和县,面积也远远大于中原的州县,现在文岭辖下有五个县,如果忽略那些不能住人的极端地区之外,文岭州的面积确实是相当于中原的府了。

有这个人口数,虽然有木析偷偷吸收了邻州县的流民人口取巧之故,但也确实算正常。

但木析关注的是贱籍数量。

宁朝的贱籍沿袭前朝的贱籍制度,包括隶卒、倡优、乐籍、疍户、丐户等①。占文岭州人口的百分之十七,也就是将近三万人口。

这其中占大头的是疍户,也就是渔民,承安府内不是森林山脉就是湖泊内陆海,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承安府的渔民自然不会少。

其次是隶卒、倡优、乐籍和丐户。隶卒就是衙役、差役;倡优包括伶人、艺人和小倌,这些人也是世代为贱籍。

前者,木析靠着钻宁朝法律的空子,以药材种植为借口把这些疍户开豁为良。

本来疍户作为贱籍,一辈子都只能靠打渔为生,既不能科举读书,更不能更改贱籍,一辈子都只能漂泊在水面上生活。

但在木析的争取下,疍户被赦贱籍,转为良民,三代以后的子嗣可参加科举考试。

不过她能为疍户争取改变户籍,却没法为其他贱籍更改户籍。

毕竟承安府的情况特殊,改疍户还说得过去。

但要改其他户籍却没那么容易,这不是简单一个政令就能说改就改的,毕竟千百年来的歧视观念根深蒂固,别说木析一个知州要改户籍了,就是圣人亲自下达的政令都不好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