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0页(2 / 2)

加入书签

王大剥了一颗花生米往嘴里扔,似乎又嫌弃这个麻烦,把一盘子花生推给旁边的小丫头:“把花生剥了——倒是还好,脸皮软!至少不是那些两面三刀的货色。”

王大这样的人混惯了街面,什么人没见过,人往他面前走动,底细一下就能看出来。他当然知道赵吉在他家不大自然,恐怕也是对养瘦马的人家有看法。这本身不算什么,王婆子和王大自家做这一行的也很清楚自家行当不是好事。

但是脸皮软的人有一样,你要是对他诚心诚意,哪怕明知道你做的行当不好,对你有些看法,他也没法拉下脸来了。也就是说你对他好,他必定对你回报一样的好意。不像一些人,既受了你的好,最后还要看不起你。

“那就好。”王婆子脸上带了一些笑意:“有这样的邻居,日子也过的高兴一些。”

这是真话,就算王婆子家再有钱又如何呢?他们是活在这世上的人,只要是人就不能孤立地活着,要同人交际,与人交往。所有人都不待见他们的滋味可不好受——笑脸也不过是因为他们家的钱而已,可是背后呢?而且那笑脸是硬挤出来的皮笑肉不笑,还不如没有呢!

这也是为什么王婆子特别热衷于在邻舍之间留下好名声,这至少让一些人念她的好,彼此之间还有一些真心实意。

等到了办乔迁宴的那一日,王婆子早早的就收拾好了,和自己的儿子王大到了隔壁。把礼金和礼物放在甲长儿子那里——这种打网义的宴席必须要有一个负责记账的,记录收到的礼物。

最开始这是为了表示记得亲朋的馈赠,发展到后来,这就是自家还人情的时候的凭据。你送我家多少,我家就还你家多少,如此而已。倘若要是有一家以少还多,这件事被传扬出去就没法做人了。只要是他家办宴席,不要再想有什么人去。

今天宴席的规模不是那天办赵茂的满月宴可以相比,因为赵莺莺家一直以来都没有办过这种喜酒,还人情的人家太多了。最后按照算法,总共开了十二席,做的准备是十三席,这是怕席面不够。

这就是大席面了,崔仁过来的时候不只是带了两个小工,还让赵家请了帮忙的妇女——这也是习俗了。酒席办的大,只有庖厨师傅和他徒弟显然就不够了,若是请人那显然不经济。

精明的主妇就会去请周围邻舍家的妇女帮忙,这当然是不要钱的。代价就是人家将来请你去帮忙,那就万万不可推辞了。王氏这些年也到不少人家帮过忙了,这时候去找帮忙的妇女,那当然容易的很。

当然,崔仁的不同也不仅是如此。上次他不过是提早过来准备宴席,其他的一概不管。但是这一次,天不亮他就打着灯笼来赵家新宅了,叫起赵吉,两个人一起去到扬州早菜市买菜。

“凡是酒楼的采买都是这种早菜市,还有那些菜市场上的菜,若不是老乡挑来的,而是专门的菜贩子,那他们也是先从这里批。这一次三叔你家开的席多,在这里买划算的多,能省下一笔。”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