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4页(1 / 2)

加入书签

如今,只要让李绝以侄儿的身份,认在帝系之下,就已经是顺理成章,体体面面了。

也杜绝了那个女人,以后会仗着“皇太后”的身份再如何的可能。

而皇后最气不过的,也正是这个。

她本来也不喜欢燕王,只是李绝身后有个冷华枫,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才宁肯去扶持燕王。

如今听皇帝把话说明白,皇后心头不免一宽。

而皇帝没有计较她在危急之后跟燕王篡逆之举,已经是格外开恩了,恐怕还是看在死去的孝安太子面上。

一想到这个,又悲从中来,大哭一场,却也释怀。

所以,就连皇后,也不再反对。

皇帝替李绝想的极为周到,他其实完全可以在李绝继位后,让他去处置那些逆臣。

但如果那样做,新帝继位第一件事就是杀戮,未免不祥,也不利于笼络安抚人心。

所以皇帝在发上谕退位之前,先一步将跟燕王篡逆的朝臣们尽数拿下。

该杀的杀了,至于赦免之类,则是新帝的恩典。

不过,其中有一位,却最为棘手。

那就是庾凤臣。

庾约本来“干干净净”,但偏偏是在那天,他好像亲自拱手把个明显篡逆的罪证送到跟前。

——那就是京内调动的五千军马。

庾约虽是京畿二十三县的总军司,但京城内的兵力调动,非同小可,每一次的调用,必须要经过皇帝批示。

如果擅自调拨,视同谋逆。

偏偏是在燕王跟李绝对上那天,有人拿着庾约的手令,去调动了兵马。

所以庾约在进宫路上听人禀告,才会那么震惊。

因为这命令,不是他下的,甚至甘泉都不知道。

当天,去往国公府的大理寺跟御史台的人,便是因为此事而封锁了国公府。

只是庾约的身份毕竟非同一般,要动他,也要掂量掂量他手底二十三县的兵马之稳定局面。

而且在燕王宫变的时候,他也不在现场,所以暂时只是将他羁押,配合审讯,并没有就进一步动作。

那天,大理寺跟御史台封住国公府后,消息再也压不住,里头的老太君终究知道了,女眷们甚是慌张。

庾轩着急返回,跟在府内坐镇的御史台和大理寺的大人们交涉。

御史只说等候皇上旨意,叫庾轩安抚府内女眷,先不必过于惊慌。

但宁国公府百年大族,从没有过这样的局面,如何会不张皇?

还好,那日黄昏,又有一道旨意来,说是不许惊扰府内女眷,而一应饮食采买之类,也不许干涉。

这才稍微算是放宽了管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