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页(1 / 2)
在那个年代,农民们心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抛头颅、洒热血,只要你能够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就会永远将你的恩情铭记于心,永世不忘!
然而,作为当事人,金玲的心里却没有这些道道。
此时她坐在初中三年级的教室里,思绪却飞向了遥远的京市。
何泽教授又给她写信了,问她们村什么时候把她推荐到科学院去当工农兵学员。
还说他已经基本把微生物制热技术给摸清楚了,但现在遇到了瓶颈,希望金玲能尽快的去京市找他。
原来当初金玲的论文便是研究怎样用纯种的杂菌提高基料的温度、增加蘑菇的产量。
她前世搞物理的,没怎么接触过生物上的东西,但她觉得原理也是差不多的。
堆基料的时候,他她就在想,把这些基料堆在一起发酵,不就是把杂菌聚在一起,让它们自体升温,最后又因为这温度把它们自己杀死了吗?
于是她便找相关的资料来看,发现菌群确实是能自体升温的。
她便想,蘑菇种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在于温度调得准不准。
光靠灶台和阳光调节菇棚里的温度并不一定够,如果如果能够直接调节基料的温度那该有多好!
如果能让基料的温度上升1~2℃,可能蘑菇的产量又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循着这样的线索,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能不能利用杂菌来提高基料的温度呢?
但杂菌对于蘑菇来说相当于就是敌人了,你把敌人放到蘑菇身边,它们还能活吗?
金玲顺着这个问题又积极地去参考资料,并在山洞里面做实验,终于让她找到了突破口。
只要她能切实掌握菌种的种类、纯度和数量,就算是把杂菌放在蘑菇身边,也能够很好地控制它们,不让它们侵蚀蘑菇。
后来她把这个想法写成论文让刘红朝带给了何泽教授。
何泽教授不但给她纯菌种,还特意挑选了侵袭力力低、致热能力强的菌种,比如说放线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等,又用他所知道的技术做了处理,把这些菌种一起寄给了她。
现在看来这个发明无疑是很成功的,他们的蘑菇产量达到了一个别人没法企及的高度。
精灵把这件事写信告诉了何泽,何泽很高兴,说要继续研究,最好能做出产品让广大的菇农获益。
但他却又并不特别的夸奖这个产品,反而把金玲的基本功给大赞一通,说她对温度,湿度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简直到了精通的程度。
金玲倒也不是不好意思的,她觉得自己确实是很懂了。
只是现在听教授说遇到了瓶颈,她便想知道到底是什么瓶颈,可教授偏又说在信上说不清楚,要她赶紧上工农兵大学,到了京市科学院再说。
金玲无奈,这催得也太明显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