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30页(2 / 2)

加入书签

皇帝都感兴趣了,问道:“向铭学果真在落水之后进了一个桃花源似的洞府里,在里面找到了武功秘籍?”

殷礼浅笑道:“臣也问过封尚书,封尚书说他问过向铭学,向铭学说他的剑术是在逃难的时候和一侠客学的,并没有什么洞府。”

皇帝微微有些失望,“不过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从一文弱书生学成侠客,倒也下了苦功夫了。”

殷礼道:“臣领兵去遂州时查过,东溪庄向氏在遂州还挺有名的,魏晋时迁移到遂州,祖上前朝出过一刺史,只可惜后来战乱,子孙也不肖,再无人能进官,但嫡支子弟一直在念书,算得上是诗书之家了。”

皇帝便叹息一声,想了想,拿出封尚书那封求情的折子,在上面签了准赦二字,盖章后放到一边。

殷礼看到了,垂下眼眸去乖巧的站在一旁。

皇帝没留意他的动作,继续问道:“你去抽调西军,可看过他们的防务?”

“看过,有些许小的缺漏,陆将军当即便改过来了。”

皇帝点了点头,“既然看过,你觉得吐蕃如今战力如何?”

殷礼一怔,蹙眉道:“倒比十多年前的要强上一些,只是自大贞三年后,吐蕃便已对我大晋称臣,陛下……”

皇帝便将礼部的一封折子给他看,道:“吐蕃有使来了,言说今年草原雪灾,所以给的岁贡直接减了一半。”

殷礼连忙接过。

皇帝道:“朕倒不想打,但若是他们狼子野心,朕也不惧就是,以前西军便是你领着的,也镇守过边关,你说,若是两边战事起,我们需多少兵力?”

不是能不能赢,而是需要多少兵力,显然皇帝认为他们一定可以赢。

殷礼也觉得真打起来他们肯定能赢,不过,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打仗?

作为京兆尹,他深知这个坑有多大,于是把锅推回去给皇帝,“臣离开边关多年,对吐蕃如今的兵力知之甚少,陛下不如招李尚书来问问。

打仗这种事就应该找兵部尚书李镇来讨论呀,哦,还有户部尚书刘会。

皇帝从殷礼这里得不到建议,微微有些失望,于是挥手让他退下了。

等他一走,皇帝便把批好的折子交给古忠,尤其是那封请赦向铭学的折子,被他放在了最上面,“告诉当值的唐卿,太后虽然病着,但耳目皆好,让他们动静小点儿。”

古忠连忙应下,弯着腰正要退下,皇帝又叫住他,轻咳一声道:“你叫两个机灵的出宫外走一走,听一听外面都是怎么说向家的故事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