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页(1 / 2)
小锦鲤绝望。
小锦鲤化绝望为动力,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全钻在实验室里,想要尽快把完全版防护罩研究出来,这样她就可以免除被保镖们随身保护的痛苦。
小锦鲤的痛苦,科研所的专家们不知道啊,他们只知道拾柒这个孩子太好了,太有钻研精神了,天生就是来搞科研的,他们也知道拾柒要负责的项目特别的困难,光是能够承担能量的材料就很难找,每次手底下分到什么比较罕见的材料了就要给拾柒送过去。
但哪怕是世界上已知熔点最高的物质铪合金,都不能保证不会因为电力能量承载过多,温度过高导致阵法无法运转,只能将出事的概率降低到万分之一,尽管看起来概率并不是很大,但整个华国可是有七亿多人口,就算出事的人群只有万分之一,放眼全国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
拾柒不允许自己出现这样的误差。
她要的是百分百能保证大家安全的防护罩,不是这种残次品。
于是尽管科研所里的大部分专家都觉得,这样的防护罩已经算是相当完美了,拾柒仍然在尝试各种解决方法。
把科学院院长感动的啊,转过头来就在给领导的报告中将拾柒给大肆夸赞了一番,夸她是国之栋梁,夸她是千百年难得一遇的科研新星,上级领导看了也觉得一个十五六的孩子能有这样崇高的思想觉悟着实难得,想着人家孩子努力,总得给她点甜头,于是便大手一挥,让秘书找了新华社记者过来,将拾柒的事迹告诉了他们,让他们给拾柒写一篇专题报道,名字就叫《响应国家号召,向林拾柒同志学习》。
这时候的大学生都是通过阅读报纸来了解国家各种信息的,拾柒占的版面还挺大,和她熟识的一看上面的事迹就知道是她,自己家小姑姑竟然上了报纸,组织上号召大家向她学习,林木林苟简直嘚瑟坏了,一个劲儿和旁人炫耀这是他们的小姑姑,还给家里打了电话,和家里人分享这个好消息。
这篇报道采用的是十分能调动大家情绪的春秋笔法,尽管事迹都是真实的,却加入了很多新华社记者自己想象的煽情部分,比如说什么“从小就想要为国家发展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光和热”啦,“天生聪慧却从不因此自傲”啦,“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将青春挥洒在实验室”啦,反正拾柒晚些时候看到这上面的内容差点没认出自己。
.
转眼间就到了年底,华国人最重视年底一家团圆的时候,但阖家团圆却和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无缘,作为特殊人员,他们注定无法和普通人一样享受新年的气氛,尽管食堂里也贴着春联窗花,餐桌上也摆满了丰盛的年夜饭,食堂里唯一一台电视里,两位主持人正在祝福大家除夕快乐。
拾柒还是第一次远离这个世界的家人们自己过年,她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正就感觉特别的难受,特别的想家,尽管身边都是她很熟悉的同事,这会儿她也还是觉得心底闷闷的,连饺子都吃不下了。
研究所里的老前辈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们哪里能不清楚拾柒心里面的感受呢,别说拾柒只是一个小孩子,就连他们这些大人,当初第一次留在科学院里过年的时候,心里面都是很不好受的。
这时候开导是没有用的,只能让人家越来越难受。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拾柒太小了,也就比他们的孙子孙女要稍微大那么几岁,科学院的专家们怎么也做不到眼睁睁看着她难受,明知道他们也许并不能给拾柒起到什么帮助,他们还是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让拾柒好受那么几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