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8页(2 / 2)

加入书签

“大人,粮食调运不归我们臬司衙门管呐。”略胖的官员扶了扶的头顶的乌纱帽为难道:“臬司衙门最多就是办个案子。”

范清隽沉声:“谁说本官要调运粮食!”

他猛拍桌子,响如惊雷。

“大大大人既然不借调粮食为何还差在下问都司借调运粮扯”那官员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听不见。

“时逢灾年,有人不安本分,犯了些违典乱纪的事,扰乱秩序,影响巨大,作为主管一省刑名的按察使,本官绝不能坐视不管,应当以儆效尤,震慑那些宵小!”范清隽找了个理由,而且说的冠冕堂皇,让那群当官的挑不出任何错处。

“这”底下的官员纷纷抹汗,这算什么事,如今已经够乱了,这位新上任的新官还要烧把火。

哎呦喂,还让不让人活了。

第二百九十三章 借人

从大理寺底层升上来的范清隽深知这些底层官员的惰性,所以他态度强硬,根本不给这些人拒绝的机会。

“城外的流民,都在等着。”范清隽冷声道:“逃荒出来的流民,是什么样子,你们这些守令应该比我更清楚,那些人为一枚铜板都能杀人,如果不震慑住,后面到了冬天,那些人活不下去就会乱。”

他说的还是比较保守的可能,杭州往更南以至沿海,倭寇势力纵横,地方官向朝廷上报大多报的是倭寇屠村劫财的消息。

但事实上这些地方官都明白那些所谓的倭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抓十个倭寇里面九个半都是大铭人,刀尖舔血的伪倭几乎是活不下去的百姓,他们受雇于大商人,在海上走私货物,谋取暴利。

更令人头皮发麻的是,真正的倭寇也会雇佣这些人不断骚扰沿海地区,即使朝廷严厉打击,还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范清隽担心的正是这一点。

一个有远见的官员,绝不会只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他看的更长远,但也只是比旁人长那么一点。

“所以,还不快去向都司衙门借调运粮车!”

下面的官员面面相觑,不敢接话。

这时发了好一阵呆的江半夏缓缓开口:“最好再多借点人。”

所有人的视线都落在她身上,她坐的位置很微妙,位于左侧上首,隔了张案几对面坐的是范清隽。

衙门里议事,让一个女人坐在上首,这位姓范的大人可真是不讲究,下面的官员心里腹测。

“再多借调点人手。”范清隽采纳江半夏的建议:“若是肖大人不肯借,回来再禀我。”

他们没想到范清隽竟真的会采纳那女人的建议,荒唐,简直是荒唐!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