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页(2 / 2)

加入书签

“我没说要从白水河引流啊。”谢晚芳无辜地笑了笑,回手往身后的剑门山上一指,“用不着多壮阔的工程,能将那坡腰上的山泉水从池子里引下来就成。”

“还有,人工也没你想得那么费钱。”她说,“杜老爷和杜郎君父子两个说要还我人情呢,有他们号召,村民自然主动来帮,你再多少拿些银两出来,何家村那边大约也能至少来个百来号劳力,其他人见着,自然又会前赴后继。”

宋承听得一愣一愣地:“……你这是,早就算好了?”

谢晚芳莞尔一笑,没有言语。

她也是直到现在才明白,原来云澄教给她的所有,都是为了让她能在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

譬如此时,她就无比清晰地回忆起了那本地理志里的舆图,还好,就她这些时日断断续续抽空为之的勘察来看,相差不大。

至少地形如是。

***

秋试三日。

这是萧弘登基之后采纳云澄的建议开放的恩科,加之这一次又是由文名在外的左丞相亲自担任主考,天下学子多跃跃欲试。就连原本深恶朝廷荐官制度而公开表示“不肯入青云”的知名才子也有前来应试的,且丝毫不避讳同他人宣称:自己是为云相而来。

当初伴随着萧弘顺利登基,二十四岁即拜相的云澄这些年的经历也不胫而走,与他的书画著作一道渐渐深入人心。

众人皆传他虽是兰溪云氏出身,但却身世坎坷,后得太子关顾入东宫为伴读,十年得成大家之名,却依然身怀不入俗世的风骨,据闻当年他曾让人拿着自己的第一幅画作去墨缘阁,不求金银亦不迎显贵,而是寻有缘人赠之——如今这些逸闻也已然传为了佳话。

更别说他在贵为左丞相之后竟还亲自主持恩科,更下达实际政令鼓励学子应考。

因此,云澄在这些学子眼中与寻常贵族子弟和达官显贵都极为不同,在这些人看来,他的身世与他们有共情之处,他的品格风骨又让他们欣赏,而他所取得的成就更可让他们敬佩仰望。

这场秋试恩科,朝廷当真是没花多少力气就吸引了许多有才之士前来。

萧弘为此还颇为感慨,私下里对云澄说:“父皇总说文臣势弱,却不曾想过朝廷为何难以招揽人才。”

是的,这也是云澄在东宫那些年得到的启发。

他早就想过,只要萧弘能顺利继位,在自己的筹谋下,这一天就一定会出现。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