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页(1 / 2)
刘彻正逗弄着刘据,忽听闻这个消息都是一愣:“朕从未遣使节往匈奴去。”
他秉持着对匈奴强硬征讨的态度,自然不会遣去使节商谈什么事。
实际这许多年来,自窦太皇太后归政于他,他一直专注于鼓励国中汉军强盛,且见了成效,自然不可能再用联络他国的手段来对付匈奴。
“听护送他们一路回来的几个边镇守军道,领头那位自言名讳是张骞,旁的就一直不愿说,还防备着他人偷走汉节不肯放下,所以一直不受好意洗漱换衣物。”
“张骞?”宫人回报中的这个名字终于驱散了刘彻脑海中的迷雾。
他想起来了。
在刘彻初继位还不曾把握军权的时候,听闻遥远的地域有一国名为大月氏,与匈奴有世仇,便起了心思。
因此他遣使节联络大月氏,想要借由与大月氏联合,来说服窦太皇太后对匈奴采取攻势。
只是当时北域完全被匈奴人把控,大月氏又只是一个遥远的只剩传言的国度,刘彻又无实权,当然无法以军队护送使节往大月氏去。
所以刘彻只是贴出告示,征募有为国之心的能人出使大月氏。
来应证为使节的张骞就是宫廷中的一位侍从官,至于旁人大都只是民间为谋出路博一搏未来的投机者。
刘彻对张骞的印象不深,只记得是个看着颇为庸常的青年人。
听旁人说他为人宽厚守信,刘彻便勉强满意地将象征大汉的汉节交到了他的手上,又从自己私库中取了些银两购置水粮,便将他们送走了。
说是说汉使,但实际上只是刘彻自己的私人行动,那时由窦太皇太后把持朝政,连欢送他们的仪式都没有。
“当真是张骞?”刘彻不太敢信,他以为这支因自己年少时一念送走的使者团早就应该覆灭了,哪想得到时隔十余年,张骞竟然归来了:“朕记着... ...送他们离汉那年,是建元二年。”
他登基的第二年。
而如今,已是元朔三年。
这让刘彻心思一时很是复杂,不太敢相信,又想确认这个奇迹真的发生了,便言道要去亲自确认那真的是张骞。
“陛下,那两人一直未洗漱,实不堪入目。”
宫人提醒刘彻,刘彻却不在乎:“若真是张骞,无论形容如何,朕都必要现下一见。”
曹盈沉默着听完这番对话,忽地仰脸向霍去病确认道:“霍哥哥,我是建元三年生的,若那真的是张骞,他是建元二年出发... ...”
霍去点点头,肯定了她的话:“历时十三年,终于归汉。”
第135章 算缗 何时能再战
十三年的时光足以发生很多事。
若对大汉来说, 汉人曾不敢对敌的匈奴已大不如前,大约再历几战就要落魄到不堪为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