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页(2 / 2)
他这才意识到不对,生怕战火一路往南烧去,于是赶忙花大价钱,找到堪堪恢复通信的管道,想得知家中平安与否。
不问还好,一问惊出一身冷汗。
春红在电报中说,姜素莹不见了,应是去了济南!
廖海平接到消息,半晌没言语,屋子里的烛火亮了整晚。
没人知道那一夜里,他在想些什么。只知道隔天才刚蒙蒙亮,廖海平就做出了决断——他让旁人押着货先离开,自己带着几个亲信,重新往北折返,试图寻找姜素莹的影踪。
用“大海捞针”这四个字形容他和姜素莹的行动,简直再恰当不过。几次无意间靠近,几次擦肩而过。
但好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济南。
姜素莹孤身一人,少了帮手,走的远没有廖海平快。如果无灾无难,她在进城前必会经过泰安。而按出发的日子来算,也许就在这几天。
于是廖海平提前在泰安城外安顿了下来,带着一点运气,和一点合理的推断。
在当姜素莹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知道自己赌赢了。
只是这胜利是如此侥幸——他操作左手是后天习得的本领,本来就不大灵便。方才那一枪若是歪一寸,或是晚一点,都会是截然不同的局面。
廖海平是个缺乏情绪的人,在天津的火场里也并不觉得多么恐惧。
在那一刻,他却是真的害怕了。悔恨几乎击穿了他,把灵魂都炸成碎片。
但廖海平是不会向姜素莹提及这种后怕的。
就如同他不会讲述自己这些日子里,是如何度过那一个个不眠的夜晚。
虽然廖海平不打算诉苦,此时车上也并不全然安静——被救下的姑娘终于缓过神,开始抱着姜素莹的胳膊不住道谢,泪流满面。
有人这么一打岔,姜素莹也忘记了先前对廖海平的质问。她压下激动的情绪,转而询问起那女孩:“你还有旁的去处吗?”
去处是有的。
那姑娘的父母死了,但在枣庄有个远房表亲。她原本从城里往外逃,就是为了投奔到那里。没成想才走到城门处,就被起了歹意的宪兵抓住。好险遇到救援,才捡回一条生路。
就在这一来一往的叙述间,马车到了交叉路口。
老孙在廖海平的指示下,陪着被救下的女孩中途换了车,继续西去。而剩下人为了躲避追查,也更换了座驾,继续往南快马加鞭。
新车辆大约驶过一个时辰,最后停在了廖海平临时安置的院落。
***
此地不比家中,院子布置的简陋,饮食也很粗糙。桌上摆着两碗面条,上头淋了些稀疏的素菜,浇头少到一筷子就能撇掉。
姜素莹抱起碗就吃,一句废话没有——这一路过来,有的吃就不错,她早就学会不再挑拣了。
廖海平坐在她对面,碗放在桌上,却突然一口也咽不下去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