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页(1 / 2)
这便是国外与国内钢琴家的不同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是合葬化蝶,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大有“死后长相守”的至死不渝,有点现在所说的“双死也是Happy Ending”的感觉。而非本国的演奏者或许第一感受并不是这样的,即便在之后他知道了“化蝶”的浪漫色彩,但是在他的演奏中还是会下意识的表达最初的想法。
简森的演奏之中,更多的是对于“不逢时”的不满:明明只差一步就能迎来美满的结局,为什么非要互相错过。
尹辞后知后觉的看向了身边的傅清清,发现傅清清也在看她。
两人面对着面,忽然就笑了起来。
她们没有互相错过,自然不会有梁祝这对怨侣的烦恼。
后面的大和弦部分抓起来了,一时间气氛变得无比壮烈,让人几乎能看到那赴死的新娘。尹辞往傅清清那边靠了靠,自己心里头则在长吁短叹,果然简森这个人的个性……不是一般人能够相处的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梁祝的点评是我自己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立场,每个人对梁祝的认识应该都不一样,也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第59章
一曲《梁祝》结束, 观众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尹辞看见言梓喑在有一下没一下的鼓着掌,更加疑惑她到底是来干什么的了。
傅清清呼出一口气:“还真是好久没感受过这么热烈……甚至还有点莽撞的情绪了。”
简森开始弹了第二首曲子,《致爱丽丝》。这首曲子因为是ABACA的回旋曲式结构,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无限循环复读下去, 导致它成为了早期大量八音盒的标配甚至是唯一的音乐。然而恶劣的地方在于很多小型八音盒做不了太长的音条,以至于经常只有ABACA中的“A”在反复的播放。
所以当演奏的第一段响起的时候, 尹辞听到傅清清小声嘟囔了一句:“原来是这个啊。”
尹辞暗自感慨,这回她不在乎是什么过山车的演奏风格还是别的什么的了,只要能把前面两行弹过去之后弹第三行的,就都是能让人感动到哭泣的演奏!
当然钢琴家演奏不会像八音盒那样只就着两个小节死命重复, 简森这里对于曲子的起承转合还算是比较合尹辞心意的。
不过尹辞之前也听过简森弹《致爱丽丝》,当时的停顿让尹辞感觉浑身不舒服,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就换成了比较传统的节奏方式了。
音乐的高潮部分的情绪是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的, 也许是曲子本身就轻柔的缘故,这次的气氛变化的倒是没有那么突然。
尹辞看到言梓喑坐直了身体,把翘起的二郎腿也放下了。
这首曲子没有《梁祝》那么长,很快就弹完了。观众们再次鼓掌, 傅清清开了口:“据说有个说法, 《致爱丽丝》其实是贝多芬写给初恋的呢。”
尹辞看了一眼票面:“的确是有这种说法的。有些钢琴家找到了另一半的时候, 也会有一种说法是’他找到了他的爱丽丝了‘。这么一看今晚好多曲目都是跟爱情有关的啊,《牧童短笛》之后还有个《梦中的婚礼》,我怎么觉得简森是在暗示什么?”
傅清清歪头:“暗示什么?他要结婚了?他暗恋什么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