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页(1 / 2)
李重俊放下了武器,有要抢头功的士兵一剑刺进了太子的胸膛,李隆基胯下的骏马突然长嘶,强劲的手腕费了大力气才勉强拉住。他横着不染一滴鲜血的长槊,在玄武门下立马,踏着尸山血海,稳住挺拔的身姿。
最炽烈的光线照在他的玄甲上,比当年在千步阁上心怀忐忑的小皇孙决然不同,这个以头盔护面,看不清面目的年轻人,拥有最引人注目的身影。
城楼上的上官婉儿就是在此时望见他了。
恍惚间,那似乎正是大唐苦苦等待的,雄主的身影。
☆、第八十八章
轰轰烈烈的太子政变,不过持续了一个多时辰,便尘埃落定了。
将军们散去,宫人们涌上来,抬着几个大水车一泼,玄武门下的血迹便被冲得干干净净。那些死去的人好像都不曾来过,大唐好像从来就没有立过太子,李隆基站在玄武门下,卸去了沉重的盔甲,一身轻松地体会苍穹浩渺,敏锐地嗅到空气中尚未来得及消散的一丝血的味道。
陈兵时无比拥挤,独自站在门楼下时,这门前的广场就显得空旷了许多,抬头仰望高大得看不到顶部飞檐的玄武门,李隆基努力体会着那时站在这里的李重俊的感觉——那是来自皇权的压迫。
“三郎!”将要关闭的宫门里,薛崇简飞奔而来。
他也卸去了盔甲,像他的父亲一样,年纪轻轻就穿了一身紫袍,隆基为他高兴:“听说圣人感念崇简的功劳,赐爵银青光禄大夫,崇简也是与宰相等阶的朝中重臣了。”
“三郎,如果真要论什么功劳,功劳不是你的吗?”崇简并不为自己的升迁而喜,皱着眉头想不通今日朝上对太子叛乱事件的论功行赏,“虽说我是皇宫的卫尉少卿,你是被派去跟着太子的人,但也不能仅仅因为你的身份,就说你知情不报,全然不理功劳,反而贬去潞州啊!”
拍拍这个好兄弟的肩,李隆基似乎对被虚妄的罪名贬为潞州别驾这件事并不在意,笑道:“离开朝廷焉知非福?”
“真不知道姨母是怎么想的!”诏书是上官婉儿写的,崇简曾私下里向母亲提起,替隆基打抱不平,但太平也不予理会,那就说明并不是韦后施加的压力,事实上,韦后并不注意这个前来勤王的小子,比起他们这些小辈,她更关注立下大功的镇国太平公主和安国相王的动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