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页(2 / 2)
进门没多久,房东阿姨打电话过来,问续约的事情。
这套住宅是去年淮安刚到海城时租借的,只签了半年的合同,因为她有意定居海城,所以跟房东的合同就以不定期租赁的形式,一个月一个月延续下去。
“我打她的电话打不通。家里小孩春节前回国,就问问你们还要住不啦,要住没关系。不住呢,你们下月底还了房,我好提前预备联系装修公司,把房子收拾一下再给小孩用。”
隋然和房东解释:“做主的人在飞机上,晚点或者明天回复。”去大洋彼岸的航班到燕京时间晚上九点才落地,意味着她和淮安目前处于失联状态。
或者说,淮安和所有人都处于失联状态。
“好的呀,反正就是你们尽快给我消息啊。一直这么住住也没关系的,我家还有别的房子,看你们意思嘛。不过小孩回来,过完年工作就在附近,还是近点方便,你说是不啦?”
“是啊。”房东话讲得委婉,隋然便也客气地说,“明白,尽快给您回复。”
挂断电话,隋然换了衣服洗了手,开始按照《多肉养护指南3.0》照料淮总那一多宝阁的金贵多肉。
前不久的某个夜晚,也是在多宝阁前,淮安给她讲冯老的过往时,提到一个说法。
她说:当你潜意识关注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你会发现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后来有次,隋然无意间读到一篇解说奥卡姆剃刀理论的文章。该理论的具体内涵和应用范围她没有深入研究过,只对那篇文章作出的设想印象特别深刻。
文章里提到,数据时代将愈来愈呈现出趋同化特征,强化群体效应。因为人的衣食住行乃至接收到的信息资讯皆由大数据进行统计后投放,你会在上下班路上、餐厅等公众场合听到人们对同一种产品、同一明星、同一个新闻、乃至同一个现象的讨论声音。
这就像维护世界运行规则的管理员运用了奥卡姆理论——如非必要,勿增实体。
当你关注某个人、某一事物时,抛开表象和干扰因素,你会发现在一段时间里,它出现的频次将会使你投入更多注意力,直到它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焦点,或者,它被下一个关注点替代。
冯老才对淮安下过评判,还不到二十四小时,接踵而来的事情似乎都在验证冯老对淮安的评价——“他们”凡事以利益为先,“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不可信。
该说无巧不成书,还是说冥冥之中掌握她这条人物线运转的控制者懒得做铺垫?
如果一点信任都不给淮安,好像也太对不起有淮总陪伴的这段日子,她相信淮安——不是主观的愿意,而是希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