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9页(2 / 2)

加入书签

姚若若有所思地点着头,又问:“我听楼师兄说以后没准儿要转到临港呢,咱们真的要去临港吗?离家好远哦,我妈肯定不乐意我去。”

搬出父母,未必真是父母的意思,怕是小姑娘自己心里有想法,拿家长当借口,面子上跟谁都过得去。

去临港,隋然也一直心存疑虑。

临港靠海,离市区有段距离,正式成为贸易试验区也才近两年的事情。政府资源倾斜力度很大,理论上讲,实现取代香江港作为重要港口贸易区的愿景并不是不可能,未来前景可期。

兆悦及所依托的母公司钧霆属于互联网行业,没有实业做基础,恐怕最多只能以代理运营的身份入场——说到底还是中介方,不过是进行资产托管的大中介。

若在建设阶段进入,需要投入很多成本去探索市场乃至形成市场,中间存在太多未知数。

隋然所处的地位无从得知公司决策层是否对进军临港有过完整调查以及详细规划,就她所了解的,目前该计划的核心人物只有海澄和傅兰洲。

她相信海澄的能力,当年兆悦在科技谷的布局就由海总打开。

但科技谷再怎样,彼时业已发展二十来年,市场相对成熟,而临港——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尚是一片有待开垦的荒野。

当年在科技谷拓荒搞基建的,确有那么一小撮□□到市场展露雏形,然而大资本方及渠道商一来,99%死在无差别市场吞并中,或苟延残喘直至黯然退出,或更名换姓,统一由资本方囊括旗下——其中不乏某一时期势头强劲的本地龙头。

大资本最擅长坐享其成。

所以海澄真的想清楚要去做马前卒了么?

“……由我们运营的D480-2板块,两个园区,总体量约10万方。明年第二季度前预租和入驻率达到72%以上,六百万现金阶梯激励。”

海总话一撂下,满堂哗然。

兆悦在兑现激励这方面一向“可能会迟到但一定会到”,与会20人,除开傅兰洲和海澄,600万,按人头分也不是让人无动于衷的小数目。

“傅总已经向总公司提交申请,流程在审批,一个月内首批到账,最晚年底,设立专项激励账户。”海澄关闭激光笔,指向傅兰洲,“在此期间,激励由傅总和我垫付。”

傅兰洲此前的精力放在打开临港的渠道,团队大事小事海澄照应得多些,这里多半是老员工,认海澄,但是不认傅兰洲。

傅总没废话,群里发了二十个最大额度的红包,会场顷刻间被零钱入袋的声响填满,原就火热的气氛几近沸腾。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