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页(2 / 2)

加入书签

然后她关上了大灯,又将床头的夜灯拧到最暗,然后才掀开被子躺了下来。

安知晓连忙退开了一些,但心里仍旧像是长草了一样。

这是一种过分新奇的感觉,对于她来说。

从小到大,她的事情都是自己来安排。安知晓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为母亲过世,父亲整天不着家,她从两三岁就是邻居们轮流带着的,谁看见了就给一口吃的。只是村子里穷,大家的条件都不好,这多一口吃的,也是负担。

等到安知晓再大一些,就知道自己这样其实很讨人嫌了。但她没有办法,只能尽量减少去同一户人家的频率。村子里有二十几户人家,每家吃一天,一个月也就过去了。偶尔她自己会上山倒腾些野果野菜,也能对付一天。

因为营养不良,安知晓从小就十分瘦弱,又在太阳底下晒得黑漆漆的,十分不讨喜。好在她知道自己是在麻烦别人,所以总是尽量表现得乖巧懂事。即便如此,村里仍旧有人不喜欢她,觉得是甩不脱的负担。

七岁那年,安知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个每天无所事事从没有顾过家的父亲,出了车祸,死了。肇事车主赔偿了一大笔钱,但安知晓却从此成了孤儿。

偏僻的小山村没有福利院这种东西,村子里德高望重的几位长辈一合计,便决定将那笔钱存在镇上唯一一家农村信用社里。每个月取出一部分作为安知晓的生活费。哪一户村民愿意照顾她这一个月的伙食,这笔钱就给这家人。

这样一来,安知晓反而成了村子里的香饽饽,大家都争着要她去自己家里吃饭。毕竟那时节村子里吃饭是不要花什么钱的,米,蔬菜乃至各种调味料,都是自家种的。就连猪肉也是腊月里杀了大猪腌起来的腊肉。添一双筷子就能拿到几百块,谁不乐意?

同一年,长辈们做主,将安知晓送进了学校里。

那笔在多年前看起来数量庞大的赔偿金,只供安知晓读到初中毕业就用完了。

小地方出来的女孩子,读书往往都很少。安知晓的许多同学们,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出来打工,挣钱补贴家里。

安知晓本来也可以选择那样的路,但是她不甘心。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太过刻骨铭心,安知晓记事很早,也很明白自己跟村里的人是不一样的。那种不一样最初是一种淡淡的自卑,后来上了学,懂得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道理,便渐渐成了一种执念:她要过截然不同的生活。

她成绩优异,初中的班主任很负责任,替她争取到了慈善补助款,能够持续到高中毕业。然后告诉她,等上了大学,不管是申请国家贷款还是努力争取奖学金,都能解决学费的问题。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