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页(1 / 2)

加入书签

“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黎颂握紧双拳,紧咬着牙冠。

“知道。”祝司南往厚重的衣服里面蜷了蜷,将脸埋在了毛领之中,只露出小半张脸来,“为中华之崛起,为未尽的革命事业,终身奋斗,哪怕身死魂消。”

太冷了。祝司南暗暗地想。他穿了好多层衣服,还是觉得冷得有些刺骨。

他一向不喜欢北京,没什么原因,就是北京的冬天冷得人心尖疼。凛冽地风夹杂着鹅毛般的大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顺着领口的缝隙吹进脖子里,冻得人一直打哆嗦。

一路以来,树枝都光秃秃的,外面裹着一层似雪非雪,似冰非冰的东西,了无生机。

黎颂知道祝司南怕冷,于是将车上早就备好的毯子盖在了他的身上。

“是啊,哪怕身死魂消。”

第3章 003

003

民国五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次年编辑部搬往北京。这期间,《文学改良刍议》的提出,掀起了文学革命的浪潮。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如火如荼地倡导用白话文取代原先写文使用的文言文。

民国六年十一月七日,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可能,为国内带来了一丝曙光。演说《庶民的胜利》,深度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祝司南和黎颂抓住了机遇,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见识了另一番天地。他们二人皆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可行之处,皆认为言之在理。不久二人改换阵地,带着全部的家当,奔向北京。

搭乘时代的顺风车,东风一时间成了北京文坛最炙手可热的名字。而藏在东风笔名背后的祝司南和黎颂,左右还不到而立。

“司南,休息吧,别写了。”黎颂将手中的毯子披到祝司南的身上,“该休息了。”

祝司南拿着笔依旧飞速地写着,头也不抬:“让我再写两句。你不说报社最近追得有点儿紧吗?我怕主编为难你。”

“早知道我就不跟你说这件事了,以为最近你能喘口气的。”黎颂说,“就不应该让你接下这个工作。”

“还好。”祝司南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手中的钢笔,“单纯的翻译工作比较多。能为国家多输送一些优秀的思想文化,我还挺喜欢的。前一阵子我看了原版的《资本论》,想着如果有机会有时间就把它翻译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