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8页(1 / 2)

加入书签

她只负责培训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绣娘。

就这样,也让她觉得有些费力。想想司制房挑选绣娘,都是从新入宫七八岁的小宫女中挑选心灵手巧的,从小严格教授学艺,再经过数次筛选,能真正进入司制房、送到她跟前来的,必定是手艺好的了。

而现在时代不同,别说七八岁,十几岁都还是家里宠着的娃娃,要上学的,哪里舍得这么小就学这个,绣坊新来学艺的一般都是城里中学毕了业的待业青年,或者农村姑娘,她们只要肯用心,假以时日先学会三两种赖以谋生的绣法,还是不难的。

祝明芳笑道:“那是,学了几天就想赚钱,想赶紧拿材料绣产品那种,一般也干不下去。学点皮毛去其他地方敷衍还行,我们绣坊出去的东西必定是精品,绝没有浮皮潦草的道理。”

“嗐,你别说中年妇女,我婆婆看见人家挣钱了,就恨她自己没长人家的手指头,还撺掇让我教小姑子学,就我家那个小姑子,不是我说,急张飞性子她真不是这个料儿。”邱小婵笑道,“前几天我们家怂男人还跟我开玩笑呢,说得亏他是个大男人,要不然他妈肯定也得让他来绣花。”

“性别成见,其实古代缂丝织工就有男的。”冯妙笑着打趣邱小婵道,“不过你家那个孩子爸估计是教不会了。你要闲的了,给他个绣绷让他也体验一下,别老以为我们刺绣多么轻松似的。”

“祝老师,我知道现在缂丝艺人少,可是我真的很想开发缂丝产品。”冯妙道。

古代“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贵重,主要也是因为缂丝太过耗时耗力,社会生产力低,所以宋元以来就都是御用,规定民间不得用缂丝,出色的织工便只养在宫廷,使得这门手艺就没有发扬光大的机会。

而现在,就业岗位少,劳动力富余,满大街只恨闲人多,国外市场对这种古老的东方艺术倍加推崇,肯花大价钱来买。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正是缂丝工艺焕发生机、发扬光大的好机会吗。

“缂丝我见过,但是真不懂。”祝明芳问冯妙,“你懂的吧?”

“我是懂一些。”冯妙道。

考古专业带给冯妙的好处大概就是,她现在说出什么来别人也觉得正常,她要说古代皇帝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皇后穿什么裙子,别人就觉得她知道这些不是理所当然吗,她是考古专家嘛。

尽管冯妙现在还不认为自己可以被称为考古专家。

“我了解过了,一把高端的缂丝团扇,西方艺术品市场能卖到上千块,还有这几年出的缂丝和服腰带,出口日本的量非常大。值钱了,低端市场就容易开始粗制滥造,反而败坏了这门手艺。”

冯妙笑道,“可能对着艺术品谈钱有点俗,可是道理就是这样,有市场需求,有经济价值,一门手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个道理太简单了,鸡永远不用担心灭绝,因为鸡能下蛋、能吃肉,人类对它需求大呀,鸡能给人类带来经济价值,就会一直有人养鸡。而大熊猫为什么都快要灭绝了,因为它本身不能吃、不能用,不能给人类带来经济价值,所以千百年也没人去养它,加上大熊猫生存繁衍能力差,可不就要灭绝了吗,成了珍稀保护动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