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5页(2 / 2)

加入书签

这样想着的木白仗着年龄之便,看向了正给众人端茶倒水的跑堂伙计:“敢问这瓘玉在何处才能购买?”

伙计似乎已经习惯于听到这样的询问,他微微昂起下巴,有些骄傲地说道:“这是我们东家数年以前从大食商人那里购的。这种无色的瓘玉非常少见,这么一小块窗子在当时就价值一匹西域宝马,现在的话恐怕能抵得上一幢房了。”

“客人到得晚了些,若是在太阳落下的时候,这光透过我们的玻璃窗射进来,整个地上都是橙红色的,小的没文化找不出可以形容的词儿,反正是极其好看的。”

“对!”早到许多的阿土热情点赞,“我们来的时候看到了一点,确实漂亮。哎,可惜这东西太贵了,否则我也想给我家窗子上装一个,这多漂亮啊。”

……贵倒也不是很贵,木白抱着弟弟摸了摸这瓘玉之后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眼神小小地闪动了一下,冒出了两个可爱的小铜板。

如果从那什么大食商人手里买,可能挺贵的,但如果自己造的话,价格可以说是非常的便宜。

这种透明玻璃的原材料在中原大地上广泛分布,烧制玻璃所需要的温度对于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初步掌握炼铁术的华夏人而言更不是问题,唯一稍稍麻烦点的是制作工艺。

此前,华国人因为喜爱藏锋、含蓄之美,并不太能欣赏美得比较有攻击性的琉璃、水晶类材质。为了适应上层的审美喜好,工匠们在制作玻璃器的时候使用的是原材料为铅钡的玻璃粉,制作手法便是简单粗暴地将其放在模具内加热,脱模后再进行打磨即可。

这样制造出来的玻璃形制单一,且因为加热时温度不可控,废品率较高。但因为这种铅钡玻璃透明度低,带有玉石的光泽,再加上玻璃可以加以调色融合,成品即可以假乱真。又因其制作时候需要熬制,所以在民间它还有个特别贴切的称呼——药玉。

在北宋时期,当时的辽国就非常擅长制作玻璃器皿。当时的辽人对汉人文化相当痴迷,所以他们给自家的玻璃器取名瓘玉,这个叫法也传承到了元政府时期,而阿土所在的丽江地区又恰巧受到北元文化的影响,因此他脱口而出的便是这个名字。

药玉也好,瓘玉也罢,从根本上他们的制作手法和原材料就是走了歪路。

铅钡玻璃虽然能达到雾蒙蒙的效果,但它耐热性差,且含有毒性,加上同时期又出现了精美温润的瓷器,工匠们自是不会想方设法去改进玻璃,玻璃器便一直以装饰物的身份存在。

任何不能进入百姓生活中的物品都注定其只会是小众器物。事实上,只要改变一下玻璃的原材料,再优化一下玻璃的制造技术,就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现在,这扇大门的钥匙就握在木白手中。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