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49(1 / 2)

加入书签

有些交情,谈及旧人旧事很感慨,被借调到户部帮忙的各部官员心里也挺感慨。

  人说进士及第有多难,未知入了官场才是真的难。被踢到户部打下手的各部官员最有发言权,他们绝大多数或得罪上司,或出身贫寒,往往不受重用或被人排挤,想要绩效上去并不容易,不像那位已逝的陈大人只是差那么点运气,好歹差点就升了。

  而他们这行人可就说不准了,过个几年只怕也是外放的命,一辈子漂泊在外,甭想回京。

  当然,这里面还有十分特殊的范例,就比如花一松这样子的。虽说仕途不顺坎坷十年,怎么着年轻时候也风光过,现在还能重返京师,不仅深得上头器重,身家背景据说还很硬,四十来岁正当壮年,虽说这会儿还混在了他们这些人里面,不过可以预见未来必能爬得更高,与他们完全不是同路人。

  思及此,大家不禁争相攀交,就盼着将来哪一天花一松翻身了,也给他们提擢提擢。

  花一松但笑不语,私底下还真给蓝相举荐了几个人。当然,如果自身技术不过硬,有人保荐也没用,今后还得看各人本事与造化。

  话走远了,其实花一松与他们探讨这个层面,还真不是纯粹为了感慨仕途坎坷做官难的问题。花一松之所以记得这位陈大人,倒不是说曾经私交有多深,只不过彼此有点渊源而己。

  这段渊源,不巧就与霍大人有关。

  虽然霍大人现在成了花一松的顶头上司,实际上花一松入仕早,少年得志年轻有为,比霍大人早了整整三轮。霍大人科考那一年,蓝家还没起来,权倾朝野的还是花一松他老师、如今荣休故里的陆老太爷。

  科考作为朝廷储备官员的预选大比,陆太师往往很重视,偶尔会派自己门下的学生亲去督察走访,比如他最属意的花一松。那一年花一松恰恰相中了一份十分心水的考卷,鉴于那篇文章很对胃口,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待放榜之后他还特意去查了下那份考卷的归属为谁。

  这不,就注意到了霍大人。

  抱持着‘能写出如此对口的文章,指不定本人也会对胃口,搞不好以后还能引为知交’的心态,花一松可是特意去接触过这位新晋的霍大人,可惜结交过后大失所望,道不同不相为谋,引为知交什么的还是算罢。

  三年后的新一轮秋闱,花一松成了正儿八经的主考官,意外翻到了一纸考卷,催起了曾经往事,忽生疑心。因为这篇文章与三年前霍大人的那一份极其相似,与其说是雷同,还不如说是同一个人写的。

  为此花一松特地翻回三年前的那篇考卷,可巧,连字迹也雷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