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3页(1 / 2)
消息陆续传来太原,让十一娘疑惑则是,元得志竟然奇迹般的没被牵连,依然高居门下省侍中之位,执宰政事堂!
贺湛也无法解释元得志毫发无损的原因,只猜测元得志难道一直是佯投蜀王,太后早有利用元、姚二人引蜀王入瓮的企图?
十一娘觉得并无可能。
莒世南可是元得志举荐,元得志若然是得太后指使佯投蜀王,怎么解释贺衍的英年早逝?太后狠毒虽胜过虎兕,食子之事不是做不出来,然而当年贺衍并无子嗣,害死贺衍对太后专权执政有害无利,更加毫无必要。
元得志为何饶幸之谜未解,太后大约觉得天子既彻底成为傀儡,亦无必要这时将其替换,注意力便转向太原,竟提出十分挂念晋王夫妇,更加怜爱尚未谋面的孙儿贺信,希望晋王夫妇携子回京看望她老人家。
已到此地步,十一娘当然不会答应,借口迟儿不知随凌虚天师去了何处游历,待有迟儿音讯,一家三口再回京城拜望母亲大人。
太后收到这封书信后,自是连连冷笑。
这时她已经不再欣慰十一娘的重情重义了,她需要一枚完全顺从于她的棋子。
第1110章 华清宫内
共治元年,大周、突厥休战,虽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季夏政变,导致蜀王获斩、天子退位,但这一政变因为胜负悬殊姚潜佯称屈服,只装模作样与玄武门宫卫拼杀两刻,引蜀王率亲卫入禁,打算兵谏误国误民的韦太后退政,却当蜀王自投罗网,立即陷入十面埋伏,韦太后可谓兵不血刃便获得胜利,甚至当蜀王党被押西市当众处斩时,无数百姓才知闻这件政变事故。
长安城中并未发生动乱,一切似乎都在向平顺的趋势发展,甚至连不少空有一腔热血却毫无政治经验的士子,竟然犹豫着相信内乱外患相继平息,复兴盛世有望,韦太后于议和一事上忍辱退让不是没有道理,相比威服四海却导致战乱连连,以仁德教化罢止干戈也许更加有利社稷,这部分士子开始主和,却仍有一部分士子坚持主战,双方争论不休,市坊间、山寺内、曲江畔,酒肆、佛堂、甚至青楼妓馆,只要士子们聚宴游玩之处,往往都会爆发唇枪舌剑,激烈时甚至大打出手。
有旁观的百姓,大多愿意和平,因为一旦开战,他们便会首当其冲承担繁重的赋税,他们的子弟也会征召入伍,虽说绝大多数都不可能直接与蛮夷厮杀,然而负责押送粮草,也有不堪劳累死于途中,更或者稍有延怠,便被军法处死。
这样的死亡是不荣光的,压根无望得到抚恤,家人不被牵连已经要求神告佛了。
所以百姓们都倾向于休战,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安居乐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