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32页(2 / 2)

加入书签

倒是让太后哭笑不得:门楣若在京兆谢之上,岂不是只能王爵之家?眼下可没有那个王爵子弟与你适龄。

莹儿不管,莹儿就是不愿低嫁,不愿委屈自己,否则宁愿不嫁。

太后倒也当真宠纵谢莹,她这时把谢莹使用得颇为顺手,当然不愿让谢莹与毫无利用价值的人联姻,可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到有哪家子弟值得用谢莹婚配,也便暂时抛开此事,对高玉祥说道:十一娘直接谏言,主张暂且对晋王府承宠婢侍施用避子汤,我也不能连这么一点要求都拒绝,你便替我修书一封,示告贺烨不要任性胡为,子嗣虽然重要,他又不是没有正妃、孺媵,论是怎么宠爱那些婢侍,也得适度,婢生子为长,的确有违礼俗。

却是暗自忖度:十一娘倒是一早说明,因为担心年纪太小生育风险太大,又必须分心于治政之事,眼下不宜孕育子嗣,所以暗暗饮用了避子汤,可她必定也不愿意任由庶子为长,柳氏小产,任氏不孕应当都是十一娘暗施手段,至于那些个婢侍,大约便是源于柳氏之防范了,十一娘应是想到这一点,故而借此机会干脆主张禁绝婢生子为长。

因为柳氏小产后,有孕势必更加艰难,她这回既然揭曝诸婢侍被人暗害,说明起了将婢侍子嗣记在名下抚养那层心思,十一娘又怎会让她得逞?

将晋王府这起风波梳理清楚,太后也便没有再更多关注贺烨子嗣就算可以暂时用来牵制蜀王,倒也不是必须,至于任氏,虽然太后是有过母凭子贵的暗示,实际上压根就没有这样的心思,无非是诱惑棋子甘为所用的条件罢了。

如今暗杀晋王的棋子更多一个惠风,不怕任氏不竭尽全力。

第931章 攻守之争

谢莹耳闻太后对高玉祥那番交待,极不甘心又如十一娘所愿,更不甘心的是十一娘明明已远离三年,太后对她的信重却依然不减,不仅逼令贺烨禁绝婢生子为长,甚至对于任氏不孕极有可能是被柳十一暗算之事也不闻不问,护短护得这样明显,说明根本就未曾怀疑过晋王夫妻二人才是一早暗通款曲。

谢莹那时谋图晋王妃之位,固然更多出于功利,然而又的确心折于晋王烨的冷竣矝傲,这时回想那时晋王的温情脉脉极大可能是与她逢场作戏,诱她深陷其中以至于露出破绽触怒太后,彻底失去竞争机会不说,还险些因而尽失太后信任逼入绝境,就算好不容易挽回,有惊无险渡过劫难,如今一旦质疑那夫妻二人别怀居心,竟然成了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妒恨之辞!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