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页(1 / 2)
事情却坏在了一个婢女身上!
何母病逝之后,方氏为了匿哀不举,为防事漏,将原有仆婢一齐灭口,那时何绍祖才刚咸鱼翻身,家中仆婢本就不多,也只买了车夫一家三口,于是方氏行凶后便告了个奴婢逃匿,彻底平息了事,唯有一个贴身婢女,是方氏出嫁时带来的旧仆,为她心腹,方氏对她深信不疑,故而留了这婢女一条性命。
这回方氏被何绍祖之罪牵连流放,家产仆婢本应充公,唯有这婢女身契还在方家,本来是能够逃脱厄运的,哪知方氏过于器重这婢女,当她定罪之前就是一番交待:说是论罪当流,有毛相国照庇,不过是换个地界过活而已,为了掩人耳目,才放你暂且返家,日后阿耶自是会遣人将你送往岭南。
方氏这般厚待,不曾想对这婢女而言简直就是五雷轰顶。
婢女跟着方氏这些年,大事小情无一胆敢悖逆,又见识过方氏的狠毒手段,于是越发胆颤心惊,凭着聪明谨慎,固然是得了几分方氏信重,然而方氏这个主人生性吝啬,哪里会许仆婢月钱赏赐,衣食用度也都刻薄得很,婢女做为方氏心腹,也就能混个温饱罢了,她年岁已大,方氏也不考虑许她婚嫁,等着她的就是终生为婢孤独终老一途,这回何绍祖遭了祸事,方氏眼看也要被流放,婢女想着回去方家,好生求上一求方大胆,好歹能让她配个仆从,生养个一儿半女,今后纵然死了,还有人替她打理坟头,不做孤魂野鬼。
更加要紧是,方大胆虽是方氏父亲,为人倒还没有那般歹毒刻薄,婢女总不至于像跟着方氏一般提心吊胆,生怕有朝一日自己也被灭了口。
方氏却连她这唯一的念想也掐灭了。
婢女不愿跟随方氏流放岭南,将心一横,就去那冒充何母的妇人面前挑唆
阿媪可别犯傻,真就听信了娘子那话,以为就算流放去了岭南亦能养尊处优,岭南可是瘅毒之地,阿媪年事已高,不说是否能适应瘅气,就凭娘子心性我也是可怜阿媪,不想眼见阿媪莫名其妙便丢了性命家中老主母在世时,娘子可从不孝顺,时常呵斥虐待,郎主那时还得借助娘子攀交毛相,不敢与娘子理论,那还是娘子名正言顺之婆母,都不曾得到半分善待,娘子利用阿媪,答应为阿媪养老送终,不过是为了郎主前程,眼下郎主都已没了,娘子哪里还会真把阿媪当作亲长服侍?就怕阿媪还未到岭南,就会因为哀痛过胜而病故,流放罪徒,还不是找块荒地弃骨了事。
这老妪本是贫苦出身又孤苦伶仃,逃荒来了长安,是欲投靠一个远房亲戚,谁知寻亲未果,一度沦为乞丐,原没想着得人养老送终之幸,只求有个安居之处,谁知道走了时运,被方氏打听寻到了,请回家中冒充婆母,很过了一段从前想也不敢想那养尊处优的日子。受漂泊之苦时,老妪自然不会执着于保命,这些年享了些丰衣足食的福份,却畏惧生死大限了,听这话后立即就慌了神,拉着婢女的手直喊救命。
婢女叹息道:我又能比阿媪好去哪里?还不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自救不能,又如何救得了阿媪?只是略比阿媪懂得多些这京都里世故人情罢了,阿媪若是不想被流放,倒也简单,只需声明你并非郎主之母而已,长安城中寺庙道观甚多,一些寺庙设有悲田院,倒可收留孤贫老人,自是不望锦衣玉食了,温饱总还能够保证,也胜过一把年纪再受颠簸之苦,曝尸荒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