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页(1 / 2)

加入书签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宁蔓华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

这?两年,她逐渐成为AIM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尤其是在AIM系统的开发研究上取得了创新性进展,健全了国内AIM系统的理论体系,为制导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只是由于保密原因,团队的成果无法公开发表,更不能见诸报端。

事实上?,这?并非个案,有很多能力超群的老专家就因为项目涉密,始终无法参评院士。

寂寂无名,不代表碌碌无为。

国之重器,也?不会轻易示人。

在选择博士论文的选题时,宁蔓华与裴老商量后,决定从她最熟悉的《基于AIM系统的导弹制导系统设计》这?个课题入手。制导系统被称为导弹的“大脑”,直接决定着导弹的打击精度,而基于AIM系统的制导设计,可以增强导弹的机动性,将会对具体项目产生实际应用价值。

在裴老的指导下,历时半年多,宁蔓华完成了8万多字的博士论文,其中正文达130多页,涉及各种图表50多张。

经过精心准备,终于到了论文答辩的那一天。

此次的答辩委员共有5人,包括燕大的钱主任和王教授、科大的戴院士和韩教授以及航大的魏教授。按理说,裴老作为导师,一般是不参加答辩的,但是以他的身份,他想来听也没有人会阻止。

论文答辩会被安排在AIM实验室的楼上,原因无他,唯其安全也。

事实上?,在答辩开始前,这?份论文就被华国运载火箭导弹技术研究一院“借”走了,供实际研制参考。由于涉密,这?场答辩会没有公开,也?没有围观的同学。

就这样,在明亮的答辩室里,6位大牛在台下正襟危坐,宁蔓华站在台上,从容不迫地汇报她的论文。

这?是她一个人的舞台。论文里的每个数据,都是她辛苦得来的,可以说,每个字她都早已烂熟于心,整个汇报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来到最关键的答辩环节。

无论平时师生关系多融洽,在答辩会上?,答辩委员们早就做好了怼人的准备。

不过,宁蔓华对自己很有信心,历届流传的“只答不辩,疯狂道歉”的答辩经验,她应该用不上?。

魏教授毫不客气地第一个开火了:“你在论文的第52~56页提到,是通过仿真场景测试得到的数据,但是我看了你的模拟测试设置,只考虑到了环境、目标、平台这三个因素,你难道没有想过,探测器也可能造成偏差吗!”

对这个问题,宁蔓华欲言又止,她把为难的目光投向了坐在后面的裴老。

得到对方肯定的眼神后,她才开口回答:“谢谢老师的提问,您说得没有错,探测器这个因素在常规模拟测试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我们此前与某型号项目组的合作中,探测器的性能已经被大幅提高,其影响目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由于我们的系统设置是以该项目为研究基础的,因此并不考虑这?个因素。”

“什么?真的吗?最新的探测器已经到这地步了?”魏教授听了,惊喜不已。

宁蔓华点点头:“嗯,更具体的内容涉及保密,恕我不能多说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