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6页(2 / 2)

加入书签

这也自然。

水至清则无鱼。

这些个小打小闹,她这个当家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余氏撺下的那些钱财全当赏给小辈儿的胭脂水粉钱罢。

小钱儿是小钱儿,可若要硬生生地把这块糕点从别人手上拿走,别人这心里必定也吃味。

小钏儿是做食肆起的家,都是生意人,这道理她应该是懂的。

如今见第一面,就贸贸然提出来,必定小姑娘也自有她的道理。

薛老夫人再抿了口茶汤,避开了婶娘余氏的眼神,笑着道,“今儿个这茶沫子打得又细又密,好得很,阿余你尝尝看。”

薛老夫人不明确提出反对,其实就是支持...

婶娘喉头一苦。

薛老夫人这是摆出一副全然不管此事的样子啊...

所以,果然是亲生的,比较受宠,对吗?

婶娘苦涩地与女儿曹含宝对视一眼。

亲生的回来了,她们这些个没血缘的,就该靠边站了。

先是厨房,再是账房,之后呢?是不是这偌大的曹府就没了她娘俩的立锥之地了?

女人的眼神官司最多。

电光火石间,全在空中。

含钏假装没看到,低头品了口茶汤,先附和薛老夫人,“小双儿打的沫子,用蘸子打了小半个时辰,一边打一边转圈...这门手艺还是阿蝉教的呢,往前御膳房里挂炉局的常师傅最喜欢喝茶沫子汤,阿蝉便潜心学了又学...”

一边说着笑,含钏一边转过头,温温和和地同余婶娘说道,“灶房事儿多,光是选货、采办、挑厨、定单,便耗时耗力。儿开了两个食肆了,承蒙抬爱,生意都还不错,接手一个灶房倒是得心应手,也不费什么功夫。”

含钏笑了笑,露出嘴边两个小小的梨涡,“倒是您,从江淮到北京,一南一北,不怕别的,就怕水土不服。您看,您染风寒,一病就是这么些时日。再让您管着这些杂事儿,总归是咱们小辈儿的不是。”

余婶娘张了张口,喉头一痒,掩帕偏过身,连咳了好几声。

这个事业心...

含钏叹为观止...

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她要是有这个事业心,她能把食肆开满北京城!

不过,病恹恹的人不适合管灶屋,这是真的。

在掖庭时,一旦有人身子骨出现问题,无论是咳嗽、流鼻涕、眨眼睛、发低热这些个小问题,还是身上长疮、掉头发、脸上起皮这些个有可能变成大问题的小问题,只要出现毛病,膳房立刻换人,且再不予录用。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