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5页(2 / 2)

加入书签

听他这么说,汪直就放心了。虽然想不起来这事最终怎么解决的,但印象里,好像明朝的国事从来都是士大夫们在把持着,连皇帝都拗不过他们,有那些大人们主持公道,应该不会让钱太后吃了亏吧。

第46章 看个大热闹 【二更】要说皇帝心里究竟……

要说皇帝心里究竟怎么想的,恐怕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下定论,至于世上最了解他的万贵妃知不知道,汪直不清楚。

这夜皇帝是来昭德宫过的夜,次日早朝过后也依旧回来昭德宫,不知他与万贵妃夜间同宿时是否谈及过附葬的事,反正汪直从白天他们两人的交谈之中,没有听见一点与此相关的内容,就好像完全没那回事。而且皇帝不在时,汪直也没听万贵妃私下里谈起过这事,也不明白她是在避什么嫌。大概是怕惹周太后不高兴?

次日百官集议的结果丝毫不出所料,众朝臣一致认为,钱太后附葬裕陵是必行之举,礼部尚书姚夔遂领衔百官上疏请命——真的就是“百官”,据说签字请命的官员正好九十九个。

上疏言道:“大行慈懿皇太后作配先帝二十余年,诚孝一心,夷险一德,孚于中外。是以先帝眷礼优隆,始终无间。陛下嗣位之初,既致隆于所尊,而加‘慈懿’之徽称;复推崇于所 亲,而上‘皇太后’之尊号。两宫之名号既同,二母之体位相等,陛下之孝餋如一,天下皆知。陛下克体先帝初心,以为至仁大孝莫过于此。夫善继善述,是之谓孝。事死如生,尤孝 之至也。今慈懿皇太后之丧,与皇太后千秋万岁后俱合葬裕陵,慈懿皇太后居左,皇太后居右,配享英庙,礼亦宜然。是乃天理人情之至也。万一合葬祔庙之制少有疑沮,不合典礼,关系非小。在廷百辟,将有言之;天下之人,将有言之;宗室亲藩,将有言之;万世之下,亦将有言之。安保将来终无据礼改而从正者乎?”

可谓有理有据,详实又全面,可皇帝看完之后,批复却是:“卿等所言,固是正理,但圣母在上,事有窒碍,朕屡请命,未蒙俞允。朕平昔孝奉两宫如一,若因此违忤,致有他虞,岂得为孝。今当于裕陵左右择吉地安葬,崇奉如礼,庶几两全。卿等其体朕意。”

你们说得都很有理,可惜我娘她就是听不进去,我能怎么办呐?不如就把钱太后葬在别处如何?皇帝当真把自己的孝子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周太后蛮不讲理的嘴脸暴露得一览无余。

文武群臣简直都被气炸了,纷纷上疏据理力争。最先只是文臣,后来以魏国公徐俌为首的三十多位公、侯、驸马、伯、都督、甚至是锦衣卫指挥等高级武官也参与进来,大力声援钱太后附葬,指责周太后无视礼法,欲置皇上于大不孝。

后宫里包括张敏、段英、赵权在内的许多爱看热闹的宦官都热情洋溢地传说着此事进展,说起朝臣们如何指责周太后,大伙全都两眼发亮,兴奋异常——那个我们一直想骂又不敢骂的老妖婆终于叫人给痛骂啦!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