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54(1 / 2)

加入书签

大媒体网站的记者分别举手提问,然后小仙选择记者挑选问题,记者提问完毕后,今阳翻译,然后队员或者教练回答,之后今阳再将他们的回答翻译给记者们。

  刚开始只是一些“是否能够习惯美国的饮食”,“是否因为赛事举办在完全陌生的欧美国家而感到不适应”,类似这样的简单问题。

  (*以下英语原文【】提示)

  记者A:【那么请问,我们都知道纽约和中国时差接近整整十二个小时,那么请问战队负责人先生,您认为来自亚洲的战队是否会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导致发挥受到限制呢,我注意到坐在台上的队员都有了黑眼圈。】

  这么一连串的提问还挺长的,今阳这边飞快地在脑海里形成了个大概的印象后——感谢这么两个月天天早上听新闻,跟译环节的功劳,几乎是在记者语落的同一秒,她就将问题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用中文传达给了身边的小仙。

  小仙看向她的目光充满了赞赏。

  小仙:“他们的黑眼圈都是自带的,跟到哪没有关系,哪怕是在中国队员们也经常熬更打夜,黑白颠倒,时差混乱,所以时差不是问题。”

  今阳点点头,将原本微微侧向小仙的脸重新转向记者,微微一笑:【他们一直都因为睡眠不足带着黑眼圈,为了训练队员们通常会训练得很晚,过得本来就是“美国时间”,时差不是问题。】

  接触这个专业,老师第一节 课上课时,教的第一步甚至不是让他们翻开书,而是转身在黑板上,用龙飞凤舞的粉笔字写上“信、达、雅”三个字——

  “信、达、雅”为我国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

  “信”为“真”,不添加,不删减,不偏离;

  “达”为“不拘原文”,意思通畅,逻辑自然,顺序正确;

  “雅”为“得体”,用词优雅,不违背发言人原内容情况下适宜场合,追求大方得体。

  这是意向翻译的学生们,该时时刻刻要刻在脑门上的三个字——

  有失偏颇,便不能称作是一名合格的翻译,是对原发言人和话语接收人的不尊重。

  今阳刚开始也做得并不是那么好,“信”和“达”只要刻苦学习便可学到一二,初具规模,然而所谓的“雅”,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这一点却并不能从课本上学来,多少翻译大牛为此折腰——

  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

  甚至平凡的不足以拿出来吹嘘什么……

  只是下意识就这么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