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页(2 / 2)

加入书签

还好,走了几家绣坊出来,她心里略略有点底了,比绣技她可能不如别人,但她有一个别的绣娘无法比拟的优点,她读的书多,琴棋书画不说样样精通但均有涉猎,因此,她可以自己设计花样,不敢说有多雍容典雅或别致清雅,但至少可以是独一无二。

想到独一无二,曾荣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她得再多读点书,也得多练练字,否则,这些技能拿出来时她没法面对徐家人的盘问。

于是,她牵着曾华的手进了一家书肆,从书肆回来,姐妹两个又抱了一堆的东西,只不过这次是笔墨纸砚,外加几本启蒙书和描红本,不像是她们这种身份的人该买的。为此,结账时那位伙计再三确认,问她们是不是真要买,因为这些东西加起来要三两多银子,比她们布置那个家花的银子还多,够普通人过几个月的,也难怪那位伙计会咂舌。

还有一个咂舌的是赵大生家的,赵大生家的是下值后特地拐进来看看曾荣姐妹的,同时也是替杨氏传几句话。

第四十七章 摆正

原来,上午杨氏把她找了去,问了些昨日徐靖来看曾荣姐妹的情形,赵大生家的据实以告,不但把曾荣、曾华对徐靖说的那番话学了一遍,还特地提到曾荣姐妹自己采购的那些东西,也提到房租一事。

“你的意思是这两人真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杨氏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两个连镇里都没有走出去过的小村姑,凑巧救了一个京城来的贵公子就敢挟恩以报,跟着这户人家进了京城,说是不当丫鬟要自己去找事情做,可又要求徐家给提供住处徐家给介绍工作,若说这两个人真的无所图,她是不大相信的。

不对,确切地说,真正有所图的是这个做姐姐的,那个小的毕竟才六岁,不足为虑。

“回太太,听阿荣说的是这个意思,只是奴婢觉得,这个小姑娘说话行事不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思太深,看不透。”赵大生家的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话提醒了杨氏,“可不是就是心思太深看不透,正常十二岁的孩子哪有这些心机?别说一个乡下出来的孩子,就连我在那个年纪,只怕也做不到她这样八面玲珑。”杨氏想起了昨晚的会面,可不是八面玲珑的,徐家这些太太姑奶奶们哪个不对她印象深刻,说她身上看不出乡下来的村气和拘谨,相反,说话还挺文雅的,礼数也周到。

“她再如何聪明也不能跟太太比的,太太是什么出身,她是什么出身?”赵大生的忙安慰道。

杨氏摇了摇头,“正因为出身不同,我才怀疑她的初衷。罢了,我们也别想太多了,左右靖郎还小,再看一两年也不迟。”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