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29(1 / 2)

加入书签

只有恭依教谕一个人住在教谕房。

  二堂往外则是衙役房,竖着最外围的是快班衙役住的地方,那里有专门外出的小门,且靠近马厩。

  横向往外则是升堂用的大堂,毫不例外的悬挂明镜高堂四字,左右偏厅待客。

  此时哪怕没有人,大堂里依旧有站堂的皂壮二班各五人站岗当差,看见向南一行人也知道走在前面被壬县丞满脸讨好着的那位就是他们新的县令大人,十人自是跟其他人一样单膝跪拜行礼,看起来很有气势。

  便是向南也忍不住露出满意的笑容了,如此一来壬县丞自是高兴得很,趁机说道,“大人,属下伙同几位同僚以及连员外订了今晚太白楼天字房为大人接风洗尘,还请大人赏光。”

  向南倒是爽快的答应了,似被壬县丞勾起了兴致,顺口问起了连员外,“这连员外到底是何等人士,怎的本官见县丞对他颇为重视?”

  壬县丞被问及此事也不慌乱意外,毕竟早上那一出再加上现在这一出,若是向南还不问连员外这个话,怕是这才表示向南心里有了其他不好的怀疑,那种情况壬县丞才该是要担心。

  此时看来,壬县丞越发觉得新来的大人不是个多疑的人,且形式说话不喜欢拐弯抹角,这样倒是好多了。

  壬县丞决定以后乖乖听话办事,若是有不懂的也别自己拿主意自作聪明,只管来问大人就好了。

  壬县丞哪怕是始终要讨好向南,此时也不由自主放松了不少,脸上的笑都显得更恳切了,对向南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连员外乃是武陟县最大的地主,家里良田数百亩,佣给农户种却是租子低得很,一般地主都是收五成,连员外却只收三成,每年青黄不接之时还会在县城门口外搭了棚子给人施粥……”

  “县城里粮食铺子也就十几家,做买卖也十分实诚,约莫十年前咱们这里闹了一回洪涝,几乎可以说是颗粒无收,连员外一家无偿捐献了许多粮食帮助县衙救济老百姓,还免了一年的地租,那一年不少人都在家里为连员外立了长生牌坊,为连员外早晚不辍上香祈福。”

  向南恍然,满是感慨道,“没想到居然还有这样的大善人,实乃咱们武陟县之福。这连员外家里可有什么亲眷?”

  壬县丞显然对于向南这样的感慨很是高兴,甚至有一种自己这地儿有连员外这等难得一见的大善人而带着点骄傲自豪。

  “连员外娶有一妻两妾,五个闺女两个儿子,一个乃正妻所生的大公子,如今已十九,去年才娶的妻,目前还没有孕育子嗣。另外一个就是二姨娘所生的七公子,今年三月才过了十岁生辰,除了一个已经定亲待嫁的六小姐,其他的小姐都已经嫁人。”

  “连员外还有一位兄弟连二老爷,平日里帮连员外查查账收收租子之类的,两人老母亲几年前就去世了,不过连员外念及兄弟立不住门户,并没有分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