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1(2 / 2)

加入书签

  好歹也是被点进翰林院的人,怎能这般粗鄙,这几年新帝重用实务之人的行为多少触动了传统读书人的利益,两厢矛盾已是屡见不鲜。

  太守带着郡臣刚好转了过来,听见这番争执,问清了缘由,得知竟是由一份考卷引起的,已是中年的太守饶有兴趣的摸着胡须叫人将考卷拿了过来自己亲自掌看。

  一开始太守还觉得陈大人实在有些夸张了些,毕竟这开篇点题实在太过中规中矩,可等越到后面越是叫太守惊奇。

  “却不知此子所言之地下水藏是否为真?不过这样一来,倒是叫本官想起了那些挖水井的工匠如何挑选挖井之地。”

  另外树木也能蕴育地下藏水?倒也有些道理,毕竟像是树木多的地方,地面总是更加湿润。

  且“干旱之地长久之计应是植被造林人为蓄水,长此以往几十载后,干旱之地有望畜牧种地……”

  不得不说这样的设想实在大胆,却又大胆得有理有据,若这样的设想真的能实现,那何愁大业朝天下百姓不可丰衣足食兵强马壮?

  太守心中一动,转眼将这份考卷捏在手中笑着对三位主考官道,“却是三位先生说得都各有各的道理,直接叉掉这份考卷却又实在可惜,毕竟此人虽说不上才华横溢,文章骨架扎实观点新颖,文风虽不华丽却也朴实有据,秀才之名绰绰有余,咱们也不能因私误公是吧?”

  说到因私误公这话时,太守眼风扫到大儒与书院副院长,两人对视一眼,也各自不吭声,确实如此,若是抛开心中顾虑,那篇策问无论如何分析,得个秀才的名额还是名副其实的,不过作为案首……

  “不过作为小案首确实有失妥当,不说以后天下考生都要记住此人名讳户籍加以打听效仿,恐是要生出一些波折来。不若如此,点为前五即可,一来有宣扬圣上务实之风的意思,二来也是叫此子继续努力,还有进步的空间。”

  这段话有说给大儒副院长听的,告诉他们别一味打压务实之风,需知这是圣上带领的风气,打压它可不就是间接在跟圣上作对么?

  除非圣上出了意外龙椅上换了个人坐,否则务实之风刮下来是迟早的事。

  但换皇帝这种事大儒跟副院长能说吗?即便是心里想什么,嘴上也不可能真说出来。

  另外也有告诉陈侍讲的,你一来就将人家提得这么高,不怕有人怀恨在心蓄意报复?你倒是拍拍屁股回了京城,即便是言语唐突了圣上也不过是被贬下来转两圈又回去了,可人家只是个小小秀才,如何抵得住有心人磋磨?

  陈大人虽然自己说话莽撞,可也不是说脑袋就有问题,太守这样一说他自然也想到了,因此两边这就在太守的主持中保持了沉默,这份考卷也被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