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2页(1 / 2)

加入书签

楼喻摇首:“非也,只是想和二位聊聊。虽前朝设科举制,已然为寒门提供入朝参政的机会,但真正能念得起书的又有几人?”

“更何况,真正擅于钻研经史子集的不过凤毛麟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天赋,若是只给学子提供一条道路,必定有许多学子在半路夭折。”

范玉笙不解:“陛下的意思是?”

“就拿工部举例。工部有多少官员,都是经过科举选拔跻身士族的?他们学的是经史子集,他们是否懂得机械原理?他们是否了解虞衡山泽之事?若是不懂,又如何指挥工部各项事宜?”

范玉笙道:“工部承朝廷政令,启工匠做事,不论是建造修缮,抑或是虞衡山泽,皆有通晓这些事的匠人去做,工部官员即便不懂,也可传达政令。”

楼喻直接问:“假设朕要修建一座馆阁,朕之要求只能传给吕尚书,若吕尚书不通建造之事,又不明白朕的要求到底为何,如何能够准确传达给工匠?二位知晓谣言是如何传播的罢?很多时候,政令一层一层传下去也会变味。朕要的是馆阁,结果工匠修了一处园林,该由谁担责?”

“还有,建造材料如何挑选?材料的成本是多少?这些都是内行,一个外行人如何知晓?若底下人以次充好又该如何处置?”

或许楼喻举的例子不够恰当,但他的意思范玉笙听明白了。

无非是术业有专攻,让一个酸腐文人去指挥建造一事,确实难为人。

“陛下是想改革科举制?”杨广怀问。

楼喻道:“并非改革科举制。咱们如今的科举,考的是国学、算学、诗赋、律法和策论,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可否再设农科、工科等,让朝廷多一些合格的专业型人才?即便只习得皮毛,总比完全不懂却瞎指挥来得好。”

“陛下是将三部招考方式与科举相结合?”范玉笙问。

“这是朕的一个设想。”楼喻举例道,“比如孙测绘,其父是个秀才,擅测绘一道,但就因为无法再进一步,便不能为朝廷效力,岂不浪费人才?比如袁向道、霍煊,他们若是正经科考,还能为朝廷效力吗?”

“恕臣愚钝,还请陛下明示。”

楼喻终于说出他的目的。

“朕想在京城建一所大学,还有图书馆。”

范玉笙和杨广怀对视一眼。

“何为大学?何为图书馆?”

楼喻解释道:“大学就是传承知识之地,全国举人皆可入学,学期三年。图书馆就是藏书馆,馆中藏有各科典籍,供天下人免费阅览。”

“这大学与寻常学院有何区别?”范玉笙问。

“大学中有各门学科,学子入学时必须选择一门学科作为专业,国学等基础学科乃必修。必修和专业学分学满,便可毕业。毕业后再参加会试,获得做官资格。”

如此一来,科举无需改动,又能培养相对专业的人才。

那些举人的文化水平本就相对较高,再入学学习专业课程,届时便可培养出适合岗位的官员出来。

杨广怀却问:“举人才能入学,那么陛下方才举例的如孙测绘父亲那般的秀才,又如何能进?”

“特殊人才,可特殊对待。”楼喻回道,“具体章程之后再议。”

范玉笙问:“陛下,入大学学习是否为强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