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页(1 / 2)
这倒是把四人问住了。
他们从来没有研究过这件事。
倒是范玉笙忽道:“此事微臣不知,但臣记得,惠宗在位时,朝廷也曾收到过类似的奏疏,当时为了保证边关的安危,朝廷拨了不少炭款过去。”
也就是说,孟州的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多年了。
“当地为什么缺少林木?”楼喻又问。
杨广怀回道:“臣在一本地方志上看过,孟州在前朝之前并不缺少林木,但当时的朝廷为了扩大开垦,便命人砍去树林,将树林变成耕地。”
孟州的百姓为了能填饱肚子,自然是拼命地开垦耕地,林木便越来越少。
孟州的土地并不肥沃,庄稼收成不好,越不好,百姓就越开垦,越开垦,林木就越少,森林的消失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如此恶性循环,便成了如今这模样。
楼喻第一反应是“退耕还林”。
但转念一想,大盛如今的粮食总产量还不足以支撑全国百姓过上温饱,真要“退耕还林”,孟州的老百姓就连吃的都没有。
皇帝当得越久,他越感受到治理一个国家的艰难。
“当务之急,就是避免更多的伤亡。”楼喻下达指令,“楼尚书,财政部根据孟州受灾情况,尽快拨下适量的炭款,务必保障孟州百姓和将士的生命安全。”
楼荃迟疑道:“陛下,即便拨了炭款,孟州也不一定能买到足量的木炭或薪柴。”
“为何?”
“一到冬日,除最南边,大盛各地木炭的需求量非常高,炭价也高,不少地方会出现一炭难求的情况,寻常百姓买不到、买不起,就连薪柴也成了紧俏货。”
有些靠山的百姓,还能从山上捡些木柴烧火,像孟州那样的地方,连柴都没有。
没法烧火取暖,便只能硬扛。
很多年纪大的、身子骨弱的,都会因为熬不住,在寒冷的冬夜离开这个人世。
楼喻本就身份高贵,他从不缺炭,不是很清楚寻常老百姓冬日有多难熬,忽然听到这样的话,不由愧疚心揪。
“是朕思虑不够周全。”
杨广怀立刻道:“陛下日理万机,臣没能为陛下分忧,是臣无能。”
其余三人也都附和。
他们说的是真心话。
在他们眼里,楼喻是位心系百姓的明君,但出身富贵,又如何知晓这些事情呢?
此事断然怪不到陛下身上。
楼喻失笑,问楼荃:“楼尚书是如何知晓这些的?”
楼荃道:“都是听别人说的。”
她有很多同僚,有些同僚出身贫苦,她总会了解一二。
楼喻目光落在殿内炭盆上,那里头是银丝炭,烧起来无烟无味,专门供给贵人享用。
这样一份炭,在外头或许都能卖上天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