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2页(1 / 2)

加入书签

宁江府是小地方,能吃下的粮食不多,且商户们也不愿只往粮价低廉的宁江府销售,大量的粮食涌入周边府县,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最妙的是,他们的船队打的乃杨景澄的旗号,沿途关卡早闻其大名,几乎没有敢收税的。

几趟运粮跑下来,只把商户们喜了个屁滚尿流,刘常春一时风头无两,在家乡声明愈盛。

在整个应天四处开花之时,宁江府宛如世外仙境般平静祥和,彭弘毅的大名不意外的被章太后与永和帝等人记在了心里。一同被记住的,自然还有杨景澄。

有了宁江府在前,被应天流民弄的心力交瘁的朝廷,对其它几个府县越看越不顺眼。去岁洪灾四府,宁江最重。当时交通断绝,整个宁江府几乎被洪水夷为平地。不想今年宁江府率先稳住局面,着实让人意外。

为人最怕比较,大家伙一块儿烂透根子,谁也别笑话谁。哪知道好端端的灾区里,呼喇巴的冒出了个妖孽。简直气煞人也。其它的府县不敢掠杨景澄之锋芒,被上头训斥时乖乖的装起了孙子,唯独徽州知府章士阁满心的不服。

被布政使司接连训斥的章士阁,心中恼怒非常。要说他做官的确比不得眼下的彭弘毅,可普天之下的官员们,大抵都是差不离的。宁江是变数,是杨景澄为了造势使的手段,岂可当做官员的考核标准?他们又不打算当太子做皇帝!

然而此话绝不能说出口。搁在平常,有宗室胆敢以民心造势,那是嫌死的不够快。偏生现如今华阳郡公名震九州,永和帝巴不得有旁人出彩些,好节制华阳之威势。按章士阁对永和帝的了解,此刻只怕还嫌杨景澄名声不够响。因此,往皇权上攻讦是无用的。其余的方面,彭弘毅与杨景澄又确有建树,让章士阁颇有种狗咬刺猬下不了嘴的焦躁。

事实比章士阁想的更为复杂。自古以来,当官的手段便有高低。相邻的两地有差别乃再寻常不过。休说宁江府也只勉强维持,并不比徽州好多少;即使宁江硬是叫弄得富庶安康,也无人闲来无事拉出来对比。把宁江知府升上去就完了。毕竟普天之下,章士阁方是大流。

但,若章士阁得罪过人呢?应天都指挥使蔡仪,有着蔡家一脉相承的小心眼。章士阁去岁不仅狠落了他的颜面,更险些害他丢官。若非杨景澄插手,他早灰溜溜的滚回京中了。

蔡仪乃旁支庶子,爬到今日之地位,属实不易。章士阁敢轻视他,正是因他区区旁支,叫人看不起。对章士阁,蔡仪越想越气,一直想寻机报复。如今恰好,徽州糜烂而宁江祥和,不下黑手更待何时?

与其说彭弘毅与杨景澄叫人真心敬佩,不如说他二人恰成了打压章士阁的工具。否则按如今朝堂风气,果真为民请愿的,未必能落着好。

至于布政使程荣,虽属章家一系,却非死忠,有自己的想法。他抬杨景澄而压章士阁,乃向章太后表忠心。大年初一的那番话现已传开,老于官场的程荣一搭眼便知章太后对章士阁不满了。章家子孙繁茂,弄死个把嫡长孙,真就未必是死仇。据闻章府二管家王守良已赶往徽州,章家对这位目中无人的嫡长子如何取舍,且看接下来的王守良的行动。横竖此刻抬一抬杨景澄总是不错的。

谁让杨景澄不止自己是储君候选,还与华阳郡公关系莫逆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