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页(2 / 2)
“得此奇物,远在沔阳的杨爱卿可谓是居功至伟,这也算大功一件,功劳朕就先记下了,待杨爱卿回到京城之后,朕再论功行赏。”
乾宁帝早已打算等杨云清回来后便给他升官的,这连官职他都给想好了,虽然连跳几级跨度有点大,但是杨云清这次立了大功,想必这下面的百官也不敢说些什么。
下面众人之前在乾宁帝将工部众人召见进宫的时候就知道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只不过之前那几天一直没有消息传出来。现在事情一宣布,果然是件不得了的大事。虽然现在还没有见到实物,但是仅凭陛下的描述,他们也知道此物的重要性。
杨云清当时随方子一起送到京城之后的还有奏折,他里面也是提了几点建议的。乾宁帝他看完也确实觉得这几条建议不错,若是按照上面说的,的确是可以短时间之内使国库充盈起来,而且还能不花费分毫,就将官道修好。
杨云清提议的是,将水泥方子卖给商人,准其自行建厂生产,但是却有附加条件,若是想买到方子,就必须承担一部分官道的修建。
这样一来,在将水泥方子卖给商人大赚一笔充盈国库的时候,还能借此机会,不费分毫将官道给修好。如若不然,这官道早晚也是要朝廷出资去修建。
而且杨云清还在奏折里面建议,采取饥饿营销的方式,这第一次只有二十个名额,而最后其他没能得到名额的商人,只能等到两年后了,三年后的时候再来五十个名额。
而杨云清也不担心那些商人会因此而就放弃了高价购买水泥方子,因为有句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有了水泥,这以后各地必然都会开始修路,这水泥在此发挥的重要性可就大了。而这个时候,能从中获取的利润也就更大了。
现在是谁先得到这个水泥的方子,谁就掌握了先机,单就这前三年,这能赚到的银子就是一个不菲的数字。那些商人又有几个是傻的,会算不出这个账。
所以自一收到消息后,就迅速赶到了京城,去竞争这二十个名额。因为这些商人来竞争的太多,最后硬是炒到了每个名额二百万两的地步。
这最后胜出的商人,在大周朝也都是叫的上名号的,不然哪有这个家底。而其余的商人只能庆幸,还好朝廷说了,三年后还有第二次的机会。只不过他们现在却有些担心这三年后水泥方子会不会比现在的价钱还要高。
而当时乾宁帝会采用杨云清的建议也是有原因的。这若是朝廷将水泥像盐铁一样收归官府经营,采取官产民销的模式,这其中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一来,每年能生产出来的水泥产量那是大大降低,想要将其普及的困难性也是大大增加了。所以倒不如直接让那些商人去生产,这样还能不费一分一毫将官道也建好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