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页(2 / 2)
沔阳这边等工厂建完了之后,这里面生产出来的东西,这本地的百姓肯定是消化不掉的。
这边百姓的兜里现在都没有什么钱,这购买的能力当然就弱了。所以这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东西,自然得销往别处去。
杨云清他之前就看了地图,沔阳这地方虽然多水灾,但是这也多水路码头。这样一来,运输就比其它的地方方便不少 ,在他的记忆里,后世的沔阳的确是靠着漕运发展起来的。
现在这虽然不是同一个时空,但杨云清估计大体情况也该差不多,虽说现在的沔阳十分贫瘠,但是按照历史发展进程,估计再过个几十年,它也能变水害为水利 ,凭借着地利发展起来。他现在此举,不过是把这个进程提早了。
只是到时候还是需要先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大堤御洪,疏河道减少淤积方便运输行船。不过这些都是不小的工程,暂时还得放一放。
接下来那边开始轰轰烈烈的建厂了,杨云清这边的土地清丈也要开始了。
这土地清丈主要是为了解决“经界不清”、“地粮分离”、“赋役不均”的几个问题。
因为沔阳此地受水灾影响,地形地貌变迁地十分频繁,原本的耕地很可能被淹没,又或是原本的岸滩、芦地会随着河沙淤积而慢慢成为膏腴之地,然后被开垦成良田。
这种情况下,原本的鱼麟册上记载的信息早就与现实情况不相符,经界不清变得越来越频繁 ,因而这就势必需要再次丈量一番。
这荒田与良田需要缴纳的赋税自然不同,根据不同的田地类型,征税标准也都不一样。荒田变成了良田自然就需要升科征税,而那些良田因为水灾洪灾而受损,成为了荒田,这个自是也要重新清丈,降低赋税的。
杨云清他看了看州署里往年的公文 ,发现这仅十年来,沔阳各县因为堤岸崩溃而造成的田地废除足有三千多顷,这还只是粗略统计的。又因为这个,大概造成了近万石米麦税粮无着的情况,这也怪不得每年的赋税都收不上来。
现在沔阳这边百姓赋役分配不均的情况十分严重,苦乐不均,怨言也生了不少。现在只有尽早进行土地清丈,为百姓清田均粮,才能均其赋税。
而且这些年来 ,沔阳新开垦的荒地也有不少,但是因为没有进行土地清丈,这些田地无论是是否已经经过开垦变成了良田,基本都没有登记在鱼麟册上,有不少都没有按照本应该交取的税额上交钱粮,这些也是造成每年赋税都收不齐的一个很大原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