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2页(1 / 2)

加入书签

他一时半会儿不会回盛京,这事千万别和他娘说。

生蚝是给家里买的,贝壳是给顾筱带的,他跑来跑去,钱转手又转出去,自己还是那个样子。

沈大娃想倒腾点东西。

他写信是从渔家借的笔,郑家一大家子供一人读书,那个小公子才十岁,就有大人模样了。

沈大娃放下两文钱,“多谢。”

沈大娃现在借住在郑家,一个月给二百文钱的伙食费。郑家有两个姑娘,大的今年十六,小的才十二,沈大娃出去的时候正好碰见郑姑娘了。

沈大娃知道自己是外人,平时能避则避,避不过了就打个招呼。

他看了一眼,姑娘模样就印在脑子里了。

圆脸大眼,脸被海风吹的有些红,但看着十分可爱。

郑姑娘点了点头,“沈诚。”

大娃挠挠头,对这个名字还是不太适应,在家里都喊他大娃的,“我往家里写封信,冲你弟弟借了笔墨,多谢!”

两人总共说了两句话,就错开了。

沈大娃把信塞贝壳袋子里,然后去村子里看海货。

村里渔民一出海就是好几天,带回来的海货应有尽有。

从海城往盛京送海货的就一家,他也可以。

大娃也不嫌天冷,在港头看鱼,出海的鱼死的很快,现在冻的邦邦硬。

渔民要把鱼卖的县城,一斤十几文钱。

大娃想,他收海货如果能便宜一文钱,就有赚头。

再说顾筱把贝壳分类整理好,先做了一个风铃。

竹枝做成六角形的架子,打了六个小孔,贝壳是用银链子穿起来的,先是白贝壳,再是橘黄色的扇贝,粉色的小贝壳,最下面带点点的小海螺。

风铃挂在窗前,风一吹就有声音。

顾筱做了一个风铃食肆又开始忙碌了,沈二娃去了铁匠铺子,多给了二两银子,明儿能把烤架打出来。

陈氏有盼头,干的更加卖力。

赚的越多,存的越多,周氏说了交一半,剩下的银子自己存,谁不想多赚点。

陈氏盼着今天晚上把生蚝全卖出去。中午卖了三十多份,

晚上客人比中午还多,进来不点别的,先点两份烤生蚝。

“真是,着急过来,我想去喝羊肉汤,你非来吃面……”

这人也是食肆熟客,几日来一回,天冷想吃羊肉泡馍暖肚子,结果友人非要来吃面。

“不是面,是烤生蚝!中午加的新菜,那滋味,可不比羊肉汤差,你尝尝就知道了。”

一百文三个,中午没吃够晚上又来了,烤生蚝上的慢,不得早点过来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