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9页(1 / 2)

加入书签

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交给各自的教员,无论是大型舞剧还是小作品都可以。

这是大家表现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很多人都积极参与,每天绞尽脑汁地想。等他们自己去做了这件事,才明白沈娇宁之前有多不容易。

想一部舞剧出来太难了,他们只能想到零零碎碎的几个动作,至于从头到尾地编排,还要讲出一个能吸引人、又有意义的故事,根本就不行,果然编舞剧只有舞蹈专家们才能做到。

还没开头就遇到了困难,有一部分人就开始想要放弃,也有人在继续坚持。

元静竹就是其中坚持的那个,她说:“程佑在外面拼命,我也要努力啊!”

沈娇宁只能归之于爱情的力量。

“宁宁,你今年真的不搞舞剧啦?”元静竹问。

这个问题好多人问过她,她确定地说:“嗯,真的。之前是汪部长和团里的期望,今年大家的创作氛围那么好,我想稍微轻松一点。”

真的只是“稍微”轻松,现在她又重新跟胡老师学口琴了,舞美队还有很多可以学习的知识,把她练功之外的时间占得满满当当。

“好吧,没有人跟我们比较,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更容易出头了,但是那个标杆也没了。

……

又是一年开春,京市文艺工作小组再次召开会议。

会议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继续安排某些舞蹈演员回来;二是取消了《草原儿女》第二期学习班后,是否要彻底取消舞蹈学习班;第三项是本次会议最要的内容,是否派舞蹈演员参加国外芭蕾交流,如果参加,派谁过去。

第一项内容,大家一致认为,要继续去年的决定,逐步安排演员回来,甚至还可以适当放宽返城条件。宋思媛等人的回归让他们看到了这一决定的正确之处,这些顶尖舞者只有在适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出实力。

这是最先被通过的决定,可是后两项内容,大家分为了两派,双方争论良久也没有定论。

最后身为部长的汪英毅拍板:“关于学习班,暂且保留,以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于是否参加芭蕾交流,我把你们的意见都记下来了,会去询问大领导的意见。”

他上报之后,大领导表示:“那个小同志不是说,她的心愿是让外国人看看咱们的芭蕾吗?满足一下小同志的心愿,让她带队出去演出吧。”

汪英毅心想,让沈娇宁带队,那就是演出《女儿》了。

沈娇宁接到电话的时候,正在乐队学习口琴,听到有小战士过来喊她,捏着口琴就匆匆忙忙地跑去接电话。

“出国演出?”沈娇宁没想到是这样一个好消息。

她熟读舞蹈史,记得很清楚,在她原来那个世界,一直到1976年才有了赴德、奥等国的芭蕾交流,没想到在这个世界,居然提前了足足一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