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页(1 / 2)
她听着对面说了什么,想了想,道:“如果是为了引导大家看好的作品,完全可以设立一个国家级的奖项,对演员、编剧、导演、作品本身等分别进行评奖,真正鼓励更多人创作……”
……
沈娇宁跟汪英毅深入地聊了聊,说完之后,带着点不敢置信的惊喜:“主席,他说会跟大领导报告,很可能真的会办这个奖!”
主席:“就算办了,你干嘛这么高兴?”
“那《女儿》就能入选呀!国家级的奖,要是在第一届就能拿奖,哪本舞蹈史都要把它写进去啊!”
主席带了点笑意:“行了行了,还舞蹈史,现在书都被烧得差不多了,哪还有人写书。算是个期盼吧,没个准信儿,等真办下来指不定要多久呢。你也别期望过高,省得到时候失望。”
“谢谢主席,不过我觉得还是挺乐观的,他是主管文艺的,设个奖不算很难,要办总能办下来。”
真是瞌睡送枕头,她正想着怎么才能改变现状,汪部长就找她了。
样板戏会成为被历史淘汰的产物,可奖项不会啊。
什么级别的奖就代表什么级别的荣誉,奖状奖杯奖牌永远都在那里。
奖项还能一届一届地一直办下去,只要还在办,前面获奖的作品就不可能被人忘记,它会一直被人拿出来观看、学习,激励后人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现在已经有好几年停办各类奖项了,要是能重新开始,对文艺界来说,无异于一场甘霖。
她期待着消息,留在绵安市文工团的日子已经开始倒计时。
此时,京市的姜玉玲和沈依依分别收到了一个巨大的包裹。
沈依依在北方的部队文工团,包裹还是小战士给她带过去的,不少人看到了,都很羡慕地说:“依依,你家里可真宠你啊,家就在京市,还时不时给你寄东西。”
她笑了笑,也以为这是她妈给她寄来的零食、衣服之类,就是不知怎么的,今天这包裹特别沉,可能寄了不少好东西吧。她觉得还是要跟她妈说一说,以后别寄那么多东西了,她拿回宿舍都吃力。
因为这么想着,也就没看寄件人和寄件地址,喜滋滋地打开了包裹,愣了。
里面全是些报纸刊物,没有一点吃的,更没有衣服。
沈依依惊愕地看了看那些报纸,一瞬间血压上升,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居然全是《女儿》的影评!
这部电影京市也上映了,团里好多人跑去看,连指导老师看完之后都鼓励他们可以去看一看,学习学习。
↑返回顶部↑